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已经有32年的办学历史,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品牌专业,同时拥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3人,高学历教师已达到70%。高级职称教师占80%以上,硕士生导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教师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 本专业发展定位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门人才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扩充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本专业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资源大省的地域特色及钢铁基地的行业特色,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工业企业通风除尘及动力系统”以及“生物质气化及其多联产的研发”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实验室建设满足本科教学课程实验的要求,同时拥有长期合作建立了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示范于一体的多功能地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的实验平台及产学研基地,为各项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保障。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施能力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 (1)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控制技术领域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新能源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运行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能够以工程技术为依托,以建筑智能化系统为平台,对工业建筑及大型现代化楼宇中环境系统和供能设施的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 (3)能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能源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主要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对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热工基础、流体力学、暖通空调、建筑节能技术、燃气供应、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基本训练,具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系统的工程规划与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调节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内蒙古科技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在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2016年,已培养研究生近60人,毕业37人。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及自治区基金项目10余项,正式出版专著3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百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同时,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资源大省的地域特色及钢铁基地的行业特色,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工业企业通风除尘及动力系统”以及“生物质气化及其多联产的研发”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尤其是在“低品位太阳能/地热能耦合储能、释能过程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及建筑应用与优化”以及“工业干法除尘技术”等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开始课程如下:流体力学A、传热学、泵与风机、流体输送与输配、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燃气输配A、工业通风、建筑环境学、空调工程、锅炉与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供热工程、工程热力学A、工程制图与CAD基础D(1)、工程制图与CAD基础D(2)、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 电子实习、燃气输配A课程设计、工业通风课程设计、空调工程课程设计、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设计、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供热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与暖通空调、通风除尘、采暖供热、燃气供应、建筑给排水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定,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够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单位、建筑施工安装企业、建筑水、暖、电能设备的生产销售企业、质量监督与管理公司(如监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和教学等单位从事技术、经营与管理工作。 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已经形成厚实的办学条件,为我国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多次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的学生遍布全国,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每年的就业情况在学校名列前茅,尤其在2015年,全国经济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本专业一次就业率仍达到了98.34%,成绩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