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专业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科积淀。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炼铁、炼钢),1990年钢铁冶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入选原冶金部重点学科,2005年冶金工程学科获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批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开设有色金属冶金方向,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3年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2017年获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入选安徽省特色(品牌)专业,2018年顺利通过了第二轮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家现场考察,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安徽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本科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极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铜奖各 1 项,“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 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省级重大、重点教研项目 3 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级教学 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2 项,拥有省级精品课程 2 门。 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了解现代冶金和材料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掌握现代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在其所从事的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承担生产、管理及经营、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型或科学技术型高素质应用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 53 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7 人,博士生导师14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90%,全职聘任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教授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及后备人选2名,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和安徽省杰青获得者各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3人次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各1名,省级教坛新秀 2 名,省级教学团队 1 个,4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学科定位: 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瞄准学科前沿,强化钢铁冶金特色,拓展有色冶金方向,推动冶金资源的清洁高效与综合利用,以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为突破口,通过与材料、能源、电气、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本学科在节能减排、冶金新工艺和高品质钢冶炼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特色: 本学科紧密结合冶金行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特点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围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工艺流程优化等关键问题,形成了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炼铁工艺节能减排及新技术、高品质洁净钢冶炼、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等研究特色。 本学科揭示了烧结过程烟气污染物与二噁英同步减排的耦合机理,将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为过程控制;开发了低成本少渣炼钢工艺,推动了炼钢-连铸流程的工艺优化;利用分子识别、高温分离、电化学分离等原理,开发了选择性强、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的稀贵金属分离与提取技术;提出了冶金渣资源分步分离、分部利用的学术思想,推动了冶金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研究方向: (1)炼铁工艺节能减排及其工艺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围绕炼铁新工艺、节能减排新技术及高炉长寿等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解析烧结过程中不同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机制,推动高炉喷吹含能固体废弃物的应用。(2)高品质洁净钢的冶炼过程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围绕冶炼、精炼和连铸的全流程,系统研究洁净钢生产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通过炼钢过程的杂质元素去除、工艺优化和模型控制,实现高品质钢的低成本冶炼。(3)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围绕稀贵金属资源的高效分离与提取回收展开系统研究,利用超分子化学原理、熔炼新渣系设计、氧化还原电位差异等,开发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技术。(4)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针对冶金一次资源,重点研究多元、劣质难冶炼含铁资源的冶金理论与关键技术;针对冶金二次资源,重点研究其全组分、精细化、高效利用的相关基础与应用技术。 近年来,本专业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与宝钢、马钢、南钢等国家大型企业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就业方向: 本专业是原冶金部在华东地区设立的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已成为华东地区冶金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生就业立足华东地区,辐射全国冶金行业,满足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求。自1977年以来已累计培养学生3500余名,近三年本专业每年毕业170人左右, 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以上。本专业毕业生深受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欢迎,绝大多数已成为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外影响: (1)科研成果工业化:学科通过产学研用的无缝对接,将创新思维、实验成果推向市场。例如炼铁团队开发的烧结过程污染物减排技术与马钢、梅钢密切合作,该成果被《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媒体报道,《中国冶金报》还进行整版介绍。炼钢团队开发了低成本少渣炼钢工艺控制技术用于指导马钢、南钢、中天钢铁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工业化的科研成果也获得权威认可,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 (2)交流平台多样化:学科拥有各层次的支撑、交流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各类省部级实验室、研发中心。学科还加入建筑用钢和不锈钢生产校企合作战略联盟、马钢废钢产业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挂靠本学科的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专业分会和全国冶金工艺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将进一步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3)学术交流常态化:学科与国外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以及国内的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等冶金类高校定期开展学术互访活动和合作。与瑞典皇家工学院联合承担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与北科大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开展“冶金工程、材料科学科研及人才培养项目”。近年来,主办/承办了包括2017年第一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和2019年第二届学术会议、2018年中国金属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冶金高校院长暨高端论坛等在内的多项学术会议。教师积极参加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组织的各类学术、技术交流,与国内同行的交流密切。

相近院校推荐

最新江南游戏网页版网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