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电竞logo > 湖南高考 > 湖南江南app平台下载安装官网苹果 > 湖南语文试题 >正文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05-18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浙江横店集团将筹资200亿元,耗时5年在横店再造圆明园,初步规划要与北京的圆明园一般大小。北京的圆明园遗址记录1860年的屈辱,而横店圆明园的任务是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

赞成者相信,圆明园虽然承载了中国人记忆深处的隐秘,但是重造一座“万园之园”,让众多人仰慕古代高超建筑艺术,也未尝不可。反对者认为,当满目疮痍的圆明园在异地被还原为光彩夺目的游乐园之后,这将是一种令人难堪的悲哀,重建圆明园是对国家文物的亵渎,是对历史的篡改与颠覆。

在中国,痛苦已变成一种禁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9·11”后,同样深受心灵重创的美国人并不反对重建世贸大楼。美国人不但重新设计了“自由之塔”,而且建立了存放未明身份者遗骸的纪念馆。进一步说,痛定思痛后的美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而是选择了继续创造——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

国家如人,不必活在屈辱的记忆中。从这方面说,只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案下,遵从市场规律,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并非不可重建。试想,创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博物馆,并且将之命名为“圆明园”或类似名字,续接中华文明对艺术与园林情有独钟的传统,何尝辱没了中国人的心灵?显然,信守契约的创造并不会减少中国的“历史存量”,反而会让历史有所增益。

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我们更有必要树立一种新的观念,即“增量历史”观。面对历史与未来,“增量历史”至少有以下双重含义;其一,为了更好了解过往的一切,我们理应尽可能多地发掘史料,务求接近历史真相。历史只是抽象的统计学,不能真实反映人类的精神。同样,屈辱记忆并非圆明园的全部历史。倘使国人心怀高远、驰骋古今,所应铭记的就不仅仅是那场播撒下屈辱种子的大火,探索圆明园历史的全部,能记“万园之园”背后所承载着的梦想又有何不可呢?其二,着眼未来,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谋求历史增量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过程。为此,我们理应鼓励创造,因为人类一切增量历史都源于创造的累加。历史存量加上增量将转变为一个更大的存量,见证人类文明的成长。

钱穆在《国史大纲》篇首就开宗明义,指出一国之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显然,我们理应将这种“温情与敬意”投向那些提供历史增量的创造者。从增量历史角度说,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造,做好“历史的加法”,才能真正埋葬历史的屈辱。

(摘编自熊培云《从重建圆明园看“增量历史”》)

材料二:

有人讲,重建圆明园是传承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一些人极力渲染这座由康熙动工,历经六帝修缮和扩建的“万园之园”如何“规模之宏、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如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但这些人偏离了劳动人民的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位移。这些建筑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曾经是专供帝王将相寻欢作乐之地。为了建造这些东西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沾染了多少黎民血泪。这些建筑物如果说展现了什么智慧的话,那就是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智慧;如果说是什么结晶的话,那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泪结晶。这种体现“封建奢靡之风”的东西,有什么值得重建或再现的意义呢?

有人说,重建圆明园是为了不忘国耻,重建爱国情怀。但圆明园作为清朝皇族的游乐之地,而被西方强盗焚毁,其体现的更多是“皇耻”。西方列强倚仗武力野蛮侵略自不待言,咸丰皇帝在与列强交涉时,昧于世界大势与外交礼仪,为争得外夷跪拜的面子,拒绝外国“公使驻京”,丢掉了割地赔款的里子,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割让九龙于英国;咸丰皇帝为了保住大清主权的面子,拒绝外国“内河通商”,却丢掉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内河的里子。令人不解的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悲凉,似乎不足以忆起国耻,毁灭罪证、文过饰非的现代豪华难道就能抚平历史的创伤吗?中国近代史国耻累累,遗址遍地,原不需重建圆明园以纪念之。

如何处理前代留下的豪华、奢侈的建筑物,也是对领导人执政智慧与政治胸怀的考验。秦王李世民曾率兵攻下洛阳,看到隋炀帝修造的奢华宫殿发出喟叹:“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遂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

(摘编自安立志《从阿房宫到圆明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圆明园值得重建,但又有人认为这是对国家文物的亵渎,人们的意见不统一。

B.材料一认为痛苦在中国是一种禁忌,而在西方人们不会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

C.圆明园曾是专供帝王将相寻欢作乐的地方,在修建过程中劳动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

D.材料二认为中国近代国耻累累,遍地遗址足以让人牢记国耻,无须重建圆明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凭借现代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手段,重建的圆明园将会比1860年前的圆明园更有艺术魅力。

B.材料一以重建世贸大楼为例,认为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只要接续了历史传统,就可以重建。

C.树立“增量历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展望未来,同时也使历史有所增益。

D.李世民焚毁隋朝奢华宫殿,他的做法对领导人处理前代留下来的奢华宫殿有一定启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5G网络取得重大突破,国内5G基站达到40万座。

B.某市政府重建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其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C.某中学组织学生寻访当地的历史遗迹,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

D.荆州市关公义园内的地标性建筑巨型关公像被拆除。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材料一从“增量历史”的角度认为可以重建圆明园,材料二则认为应把圆明园遗址作为鉴戒,不应重建圆明园,那么你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老人的讲述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犯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疲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图,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白蜇肿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

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听说我投了反对票时,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营地虽然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安草儿进来了,他又往火上添了几块柴火。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

我走出希楞柱。混合着植物清香气息的湿润的空气,使我打了一个喷嘘。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疲乏一扫而空。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的伤痕。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跟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木库莲回来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加。“一位老人”即文中的“我”,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②安草儿,老人的孙子。③达吉亚娜,老人的女儿。④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⑤木库莲,一头白色驯鹿。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雨和雪也跟老人一样,慢慢老了,所以,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

B.“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说明他从没把这件事当作一件重大的事来做扶择。他纯真善良,真心喜爱大山里的生活,真诚关心驯鹿。

C.老人为古书记唱的那首葬熊的神歌里,有对熊的感恩与谢罪,也有对熊的虔敬与推崇,这是图腾崇拜观念的一种体现。

D.通过老人的讲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鄂温克人在与现代文明抗争的历程中显示出的坚韧、悲悯与无奈。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说“我等来的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用比喻的方式揭示出现代文明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涌入鄂温克族,给其带来的巨大冲击。

B.第三段中老人用一组排比,说自己离开大山,会眼瞎,会耳聋,会不能嘴气,既表达了她坚守大山的决心,也说明老人与外面世界脱节,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生活。

C.老人在述说中多处用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悲怆,臂如;以往的下山有去有回,这次的下山有去无回;山上的火让人心、眼明亮,布苏的火却没有生命与灵魂。

D.结尾处的木库莲在月夜中回归,地上的白色驯鹿与天上的淡白月亮浑然一体,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场景纯粹温馨,折射的是作者悲悯的情怀。

8.小说特意选用一个90岁的老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谓匠心独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9.迟子建借老人之口在小说中说“这是一个我满意的苍凉的自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苍凉”的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祐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后曰:“无此事,卿误听尔。”范纯仁复相,吕大防白后欲令安世少避。后曰:“今既不居言职,自无所嫌。”又语韩忠彦曰:“如此正人,宜且留朝廷。”乃止。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徒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毙,危得免。蔡京既相,连七谪至峡州羁管。宣和六年,复待制,明年卒,年七十八。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

B.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

C.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

D.吕惠卿复光禄卿/分司/安世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称为状元。

B.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后代称谓不尽相同。

C.宗庙,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D.宣和,北宋宋徽宗的年号。西汉时始创年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安世勇于自省。转运使吴守礼要查办贪梦的司户,询问刘安世,刘安世没有如实回答,此后他心中不安,觉得违背了司马光的教导。

B.刘安世直言敢谏。对暂且停止宫中讲学之事,刘安世上疏劝谏,希望太皇太后保佑皇上,让他为了国家大计,清闲欢乐,经常听讲。

C.刘安世不惧生死。面对章惇和蔡卞等人的陷害,刘安世不动声色,和客人饮酒谈笑,写了张纸向仆人交代,还对客人说死不是难事。

D.刘安世仕途坎河。章惇掌权后,刘安世多次遭到贬谪;蔡京任宰相后,同文馆案件发生,他被流放到梅州,后又连续七次被贬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

2)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14.章惇和蔡卞是如何计划把刘安世置于死地的?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登千峰榭

陆游

夷甫①诸人骨作尘,至今黄屋②尚东巡。

度兵大岘③非无策,收泣新亭④要有人。

薄酿不浇胸垒块⑤,壮图空负胆轮囷。

危楼插斗山衔月,徙倚长歌一怆神!

【注】①王衍,字夷甫,西晋时任尚书令,喜欢清谈,不理国政,导致西晋王朝覆灭。②黄屋:皇帝所乘以黄绸为盖的车子。③东晋刘裕北伐时设法通过大岘这险要地区,遂得胜。④新亭;今江苏南京南。有一次,周觊在此地慨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许多人感动得哭泣。王导沉痛地说:“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⑤薄酿;淡酒。王忱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垒块,勃郁不平之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西晋清谈误国官员王夷甫的事例,讽喻北宋末年那些使国家陷于危亡的大臣。

B.“黄屋东巡”暗指宋高宗渡江建立南宋政权;“至今”一词表达了诗人的痛心疾首。

C.三、四句痛感南宋在军事上并非没有打败金兵的办法,只是在思想上缺乏收复失地的决心。

D.五、六句情绪昂扬向上,诗人虽“壮图”无从实现,忠肝义胆被辜负,也不借酒浇愁。

16.“危楼插斗山衔月”句历来受到人们称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们要感叹自己有才华却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可以用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3)友情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之一,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友情多有赞美,如“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空环境复杂,①真空、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恶劣环境因素让航天员时刻面临巨大风险。对空间站进行②维修、升级,离不开航天员出舱到太空进行舱外活动。太空出舱是航天员在太空活动的必备“技能”。航天员被重达100多公斤的舱外服严严实实地裹着,舱外服(),它能够最大限度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顺利完成在太空的出舱任务。

比黄金还贵重的“飞天战袍”,工艺上复杂且精密,制作研发更是精益求精。2008927日,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开发的“飞天”舱外服完成出舱活动首次任务,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在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针对空间站任务出舱活动需求,第二代“飞天”舱外服在过去研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改进,③改变了结构设计、提高了服装使用寿命,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等特点。不断增强的舱外航天服研制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坚实的奋进步伐写下生动注脚。

18.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顿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B.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C.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完成出舱活动首次任务,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D.穿着我国自主开发的“飞天”舱外服,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运用比喻修辞,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比喻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冬之际,树叶纷纷飘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落叶,,在福建厦门,落叶被清扫收集、转运集中后,经过粉碎、发酵等程序,会被制成肥料,用于城市绿化;在浙江舟山,枯枝等园林废弃物经切割、粉碎,与落叶一起成为有机肥,可用来种蘑菇……种种方式,既实现了落叶处理无害化,也让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落叶虽小,,有处理的必要性。以北京为例,数据显示,全市各类林地绿地每年产生的园林绿化废弃物有500万吨之多。如何科学有效处理好大量落叶,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就更能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期待更多类似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期待这样的尝试越来越多。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需要相关部门主动作为,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与更新,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

B.那需要相关部门主动作为,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也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与更新

C.这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需要相关部门主动作为,也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与更新

D.这需要相关部门主动作为,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与更新,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木心,在狱中用白纸画钢琴琴键,弹无声肖邦;在污水泛滥的防空洞内用检查材料纸写诗;旅美多年却依然用最纯正深刻的国民作家文风写作。

杨绛,她是“最才的女”,写剧本,翻译《堂吉河德》,写《干校六记》,样样出彩;她也是“最贤的妻”,她对钱锺书说:“墨水洒了,我来洗。衣服破了,我来补。只要是你做不了的事情,我都可以学习去做好。”

……

在当下的年轻人看来,这些民国的知识分子的举动不时髦,甚至还不那么入流,“但他们身上终究有着别样的魅力”。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B

4.①文章首先通过横店重建圆明园一事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②接着以美国人重建世贸大楼为例来表明文章观点,即圆明园可以重建,这会让历史有所增益,③然后从历史和未来的两个角度谈“增量历史”的意义,④最后总结文章,指出做好“历史的加法”,才能真正埋葬历史的屈辱。(意思答对即可)

5.示例一:从增量历史的角度来看,重建圆明园具有重要意义。①我们应通过创造来实现对历史的纪念与超越,美国人“9·11”后选择重建世贸大楼的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们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重建圆明园;②合理合法的重建是对艺术的重现,可以让我们接近历史真相,更好地了解过往的一切;③重建圆明园是在谋求历史增量,是对人类文明成长的见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续历史。(意思答对即可)

示例二:从把圆明园遗址作为鉴戒的角度来看,不应重建圆明园。①我们应该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圆明园的重建会伤害劳动人民的感情;②圆明园本就是皇家的奢靡场所,代表的是一种“封建奢靡之风”,圆明园的毁灭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皇耻”,没有必要重建;③铭记耻辱,培育爱国情怀应从本心出发,中国近代史国耻累累,遗址遍地,本不需重建圆明园以纪念之。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而在西方人们不会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错,原文只是说“美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这并不能说明整个西方的人们都不会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重建的圆明园将会比1860年前的圆明园更有艺术魅力”错误,横店圆明园任务是重现艺术辉煌,并没有说“会比1860年前的圆明园更有艺术魅力”。

B.“只要接续了历史传统,就可以重建”错误,根据原文“只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遵从市场规律,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并非不可重建”可知,重建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并不只是接续历史传统就可以的。

C.“树立‘增量历史’观”与“历史有所增益”并无因果关系,原文是“信守契约的创造并不会减少中国的‘历史存量’,反而会让历史有所增益”。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5G网络是科技发展的体现,但未能体现出“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不能支持“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这一观点。

B.“重建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其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既是一种创造,又实现了“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

C.寻访遗迹,感受历史文化只体现出对历史的纪念,并未提及创造,不能支持“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这一观点。

D.“巨型关公像被拆除”并不是在创造,不能支持“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这一观点。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引用“浙江横店集团将筹资200亿元,耗时5年在横店再造圆明园”的事件引出第二段针对这一事件的“赞成者”和“反对者”观点。

第三段则通过举例“9·11”美国重建世贸大楼的事情为例,来引出自己的观点:“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

第四段指出“信守契约的创造并不会减少中国的‘历史存量’,反而会让历史有所增益”,而“只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案下,遵从市场规律,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并非不可重建”,重建的圆明园能够让历史有所增益,旗帜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态度。

第五段通过阐述“增量历史”的“双重含义”,分别从“为了更好了解过往的一切,我们理应尽可能多地发掘史料,务求接近历史真相”“其二,着眼未来,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谋求历史增量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过程”两个角度,指出对于历史,我们应该尽量了解其全部,而非只着眼于其中“屈辱”的一部分;对于未来,我们应该用创造累加来谋求历史增量,从而见证人类文明的成长。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从增量历史角度说,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造,做好‘历史的加法’,才能真正埋葬历史的屈辱”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这是开放式作答的题,学生可以赞成重建,也可赞成不重建,根据自己选择的观点,结合相应文本分条梳理理由即可。

如赞成重建,从材料一中可找到依据,从“‘911’后,同样深受心灵重创的美国人并不反对重建世贸大楼……美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而是选择了继续创造——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可见,我们应通过创造来实现对历史的纪念与超越,选择继续创造,重建圆明园来埋葬耻辱。

从“只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案下,遵从市场规律,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并非不可重建”“为了更好了解过往的一切,我们理应尽可能多地发掘史料,务求接近历史真相……屈辱记忆并非圆明园的全部历史……所应铭记的就不仅仅是那场播撒下屈辱种子的大火,探索圆明园历史的全部”可见,合理合法的重建是对艺术的重现,可以让我们接近历史真相,更好地了解过往的一切。

从“创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博物馆,并且将之命名为‘圆明园’或类似名字,续接中华文明对艺术与园林情有独钟的传统……信守契约的创造并不会减少中国的‘历史存量’,反而会让历史有所增益”“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谋求历史增量的过程”“从增量历史角度说,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造,做好‘历史的加法’,才能真正埋葬历史的屈辱”可见,重建圆明园是在谋求历史增量,是对人类文明成长的见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续历史。

由此可以总结,重建圆明园从增量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重要意义。

如不赞同,可从材料二找到依据:

“一些人极力渲染……如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但这些人偏离了劳动人民的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位移……如果说是什么结晶的话,那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泪结晶”可见,作为新中国的公民,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不能把少数人穷奢极欲的享乐当做历史文化结晶来膜拜供奉,而应考虑到这些都是“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沾染了多少黎民血泪”得来的,如果重建,会伤害劳动人民的感情。

“这些建筑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曾经是专供帝王将相寻欢作乐之地……如果说展现了什么智慧的话,那就是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智慧……体现‘封建奢靡之风’的东西,有什么值得重建或再现的意义呢”“圆明园作为清朝皇族的游乐之地,而被西方强盗焚毁,其体现的更多是‘皇耻’”可见,这些建筑物是皇家的奢靡场所,代表的是一种“封建奢靡之风”,圆明园的毁灭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皇耻”,没有必要重建。

“有人说,重建圆明园是为了不忘国耻,重建爱国情怀……令人不解的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悲凉,似乎不足以忆起国耻,毁灭罪证、文过饰非的现代豪华难道就能抚平历史的创伤吗?中国近代史国耻累累,遗址遍地,原不需重建圆明园以纪念之”可见,铭记耻辱,培育爱国情怀应从本心出发,中国近代史国耻累累,遗址遍地,本不需重建圆明园以纪念之。

由此可见,从把圆明园遗址作为鉴戒的角度来看,不应重建圆明园。

6.A

7.B

8.①让故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老人的一生,就是整个鄂温克族的缩影。通过老人丰富而漫长的人生经历叙述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引发人们对民族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

②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老人与第一人称组合在一起,借回忆往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营造一种浓重的怀旧氛围,亲切而感伤,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

9.①老人一生平和、包容,充满智慧,但无法改变孤独余生的命运。

②鄂温克部落生存艰难,处于行将消失的境地。

③被安顿在山下的鄂温克族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森林与驯鹿,也必将改变自己的习俗与信仰,从而慢慢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无异于一个民族的消亡。

④小说“以小见大”,借鄂温克这个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来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关系,抒发了对日渐式微的传统文明的无限眷恋与无比哀痛之情。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雨和雪也跟老人一样”错误,从标题“一位老人的讲述”可看出,应是文中老人认为,而且“老”强调的是老人与雨和雪相伴的时间久。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老人与外面世界脱节”错误,第二段说到他们会下山,所以并没有完全与外界脱节;“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生活”过于绝对。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以及叙述视角的能力。

文中的讲述着“我”是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在面对去大城市还是留在山里,他选择了后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叙述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根据“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可知,通过老人的讲述,表达了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引发人们对民族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让故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文章以“我”这个老人的第一人称叙事,在她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文中对守住火种等的描述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可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老人回忆性的讲述,“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两年前,达吉亚娜③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等这些事件的叙述,营造一种浓重的怀旧氛围,亲切而感伤,奠定了小说的忧伤情感基调。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生命个体的角度分析,老人在别人都离开大山时依旧平和的守护着祖辈生活的家园,她平和、包容,充满智慧,可是最终只剩下自己和孙子两个人,她无法改变鄂温克部落走出大山的趋势,无法改变孤独余生的命运,因此老人的生命给人以“苍凉”的感觉。

从鄂温克部落的角度分析,根据“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可知,鄂温克部落生存艰难,最后除了老人和孙子都离开了大山,搬进了城市,鄂温克部落处于行将消失的境地,这确实“苍凉”。

从的角度分析,其他人搬进城市,“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也不再用心保存祖辈留下来的火种,不再看山里的星空,这必将改变他们的习俗与信仰,从而慢慢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虽然老人和孙子还在坚守家园,但力量单薄,民族文化和习俗必将消失,这无异于一个民族的消亡,因此对于鄂温克民族文化发展来说,这是一个苍凉、没落的过程。

从文章的主旨角度分析,老人和孙子的坚守代表着鄂温克这个弱小民族生存抗争,这种抗争力量弱小,虽然倔强却是没有未来的,鄂温克民族和文化必将走向没落,小说“以小见大”,以一种悲情的力量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关系,抒发了对日渐式微的传统文明的无限眷恋与无比哀痛之情。

10.B

11.D

12.D

13.(1)来增加皇上的学问,不要沉溺于喜欢的事而忘记了告诚(或那些值得警戒的事)。

2)客人偷偷地跟从仆人来看,都是记载的和他同时遭贬的将被处死的人的家事,非常详细。

14.①趁机暗示使臣到刘安世那里,威胁刘安世自杀。②提升了一个土豪做转运判官,让他杀刘安世。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吕惠卿恢复光禄卿,分司,刘安世争论认为不可以,没有听从。(刘安世)出京主持成德军事务。章惇掌权,尤其忌恨他。一开始贬黜他主持南安军事务,第二次贬为少府少监,第三次贬为新州别驾。

“以为”和“不听”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不听”前断句,排除选项AC

“尤”是副词,修饰“忌恶”,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很多皇帝有多个年号。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张冠李戴,“蔡京任宰相后”错误。“同文馆案件发生,他被流放到梅州”应是在蔡京任宰相之前,章惇掌权之时。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益”,增加;“所爱”,喜欢的事;“戒”,警戒的事。

2)“密”,偷偷地;“经纪”,记载;“悉”,详细。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可知,章惇和蔡卞一定要把他置于死地,趁着使臣进入海岛诛杀陈衍,暗示使臣到刘安世那里,威胁他自杀。由此可知,趁机暗示使臣到刘安世那里,威胁刘安世自杀。

由原文“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可知,又提升了一个土豪做转运判官,让他杀刘安世。由此可知,提升了一个土豪做转运判官,让他杀刘安世。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魏地人。刘安世年少时已经很有见识。考中进士,没有参选任官。跟从司马光学习。调任洛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婪著称,转运使吴守礼将要查办他,向刘安世询问,刘安世说:“没有这件事。”吴守礼就中止了。然而刘安世心中常常不能安宁,说:“司户确实贪梦而我没有诚实地回答,违背了司马公的教导!”升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有旨意暂且停止宫中讲学,民间盛传宫中寻求奶妈,刘安世上疏劝谏说:“陛下年富力强,没有立皇后却亲近女色。希望太皇太后保佑皇上,为了国家大计,清闲欢乐,经常听讲,援引近臣谈论前代国家治乱的要义,来增加皇上的学问,不要沉溺于喜欢的事而忘记了告诚(或那些值得警戒的事)。”哲宗低头不说话。太后说:“没有这种事情,你误听了。”范纯仁恢复宰相(职务),吕大防泉报太后想让刘安世避嫌。太后说:“现在他已经不在谏官之位,没有嫌处可避。”又对韩忠彦说:“像这样正直的人,应该暂且留在朝廷。”事情就停止了。吕惠卿恢复光禄卿,分司,刘安世争论认为不可以,没有听从。(刘安世)出京主持成德军事务。章惇掌权,尤其忌恨他。一开始贬黜他主持南安军事务,第二次贬为少府少监,第三次贬为新州别驾。同文馆案件发生,蔡京请求诛杀刘安世等几家,谗言虽然没有实行,仍然把刘安世流放到梅州。章惇和蔡卞一定要把他置于死地,趁着使臣进入海岛诛杀陈衍,暗示使臣到刘安世那里,威胁他自杀。又提升了一个土豪做转运判官,让他杀刘安世。判官飞快地驰去将要到达梅州,梅州的守臣派客人前来规劝刘安世为自己想办法。刘安世不动声色,和客人饮酒谈笑,慢慢地写了张纸交给他的仆人,说:“我就要死了,你依此行事。”回头对客人说:“死不是难事。”客人偷偷地跟从仆人来看,都是记载的和他同时遭贬的将被处死的人的家事,非常详细。判官差二十里未到,吐血而死,刘安世的危险得以消除。蔡京任宰相后,连续七次贬他直到峡州羁管。宣和六年,(刘安世)恢复待制之职,第二年去世,年龄七十八岁。

15.D

16.①月亮好像被千峰榭衔在口中,深夜的北斗(斗柄朝下)好像插在千峰榭上,夸张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千峰榭高耸入云的壮美之景。②此句壮美之景,舒缓了前句悲愤沉郁的情感节奏,让结句更有力量。③呼应标题,写出了“夜登千峰谢”所见。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情绪昂扬向上”错,此二句低沉痛楚。“薄酿不浇胸垒块”是说愁郁太浓,无法借酒浇熄。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尾联“危楼插斗山衔月”一句,意思是月亮好像被千峰榭衔在口中,深夜的北斗(斗柄朝下)好像插在千峰榭上。此处将山拟人化,将月亮贴近千峰榭的图景想象为山将月亮衔在口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将天上的北斗星写作插在千峰榭上,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了千峰榭高耸入云的壮美之景。

其次,此诗的前六句都是借历史暗喻南宋政府权臣误国,而朝廷也没有抗金的决心。作者空怀报国之心而无处施展。所以这六句诗的感节奏悲愤沉郁。而“危楼插斗山衔月”则用描写壮美景色的句子打破了悲愤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力量感,也让全诗在最后充满了希望感。壮美之景,舒缓了前句悲愤沉郁的情感节奏,让结句更有力量。

最后,这一句也呼应了诗歌的标题,“危楼插斗山衔月”是作者“夜登千峰榭”所见之景,正是这一景色勾起了作者的感触,给了作者以力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抒发。

1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示例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示例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示例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晏、生、己、潭、伦、涯。

18.C

19.B

20.①就是航天员执行出舱活动的“铠甲”。②妙处:将航天员的舱外服比喻为“铠甲”,这样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舱外服”的坚固牢靠,安全性能高。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③句,“改变了结构设计”“提高了服装使用寿命”为并列谓语,不能用顿号,只能用逗号。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第一处,偷换主语,前后主语不一致,前句的主语是“翟志刚”,后句的主语应该是“我国”,可在“成为”前加上“标志着我国”;

第二处,“出舱活动首次任务”语序不当,“首次”应该修饰“出舱活动任务”;

第三处,“开发”“舱外服”动宾搭配不当,把“开发”改为“研制”。

全部改对的是B项。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和分析鉴赏比喻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题干“简要分析比喻句的妙处”可知,补写的句子必须是比喻句,根据前文“航天员被重达100多公斤的舱外服严严实实地裹着”,后文“它能够最大限度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可知,航天服主要作用是保护航天员,据此可以填写出“就是航天员执行出舱活动的‘铠甲’”一类的句子。

然后分析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铠甲”本是用来保护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将士的,句中将“航天服”比作“铠甲”,语言生动形象,描写出航天服坚固、牢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从而可以很好地保护航天员,降低他们遭遇的风险。

21.D

22.①却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

②但因其数量多

③落叶如果处理得当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前面句子谈的是落叶处理得好的作用,括号内的内容就是关于怎样处理落叶的问题,所以应是近指,用“这”,这样可首先排除掉AB两项;然后再比较剩余两项,根据“相关部门、技术手段、社会各界”在处理落叶时的作用大小,即可排除掉C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为D项。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前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落叶”和后面相关信息可知,第①处应填“却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之类的内容。

根据前面“落叶虽小”和后面“全市各类林地绿地每年产生的园林绿化废弃物有500万吨之多”的信息可知,第②处应填“但因其数量多”之类的内容。

根据前面“如何科学有效处理好大量落叶”和后面“就更能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的信息可知,第③处应填“落叶如果处理得当”之类的内容。

23.例文:

放下时髦,拥抱魅力

当今时代,有些人追求时髦、追求美,但我认为,一味的去追求外在的美,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作为当代的青年,不应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应多读诗书去丰富自己,让自己的精神变得丰盈立体,从而拥有独特魅力。

当然,人无完人,但每个人身上总会散发出各种令人欣赏、令人学习的独特魅力。比如,木心在狱中用白纸画钢琴琴键,弹无声肖邦;杨绛一直坚持对文学的爱,并表示为了丈夫钱锺书可以去改变。也许他们的举动在我们这些当代青年看来并不时髦,甚至说是完全不能理解,但仔细品读,在这些举动的背后,却有着坚守本心,爱我所爱的人格魅力。

表面的东西永远都只是浮于表面,而内心那种思想、精神才是最为重要的。时不时髦,入不入流,其实并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点,其背后所展露出来的精神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许表面上看上去有多不能理解,内在就有多迷人。“铁杵磨成针”,这是广为人知的故事。在我们看来,把“铁杵”磨成针也太难了吧?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把此事放在当今社会,我想会很少有人这样做吧!有人会觉得不可以完成,有人会觉得浪费时间,但在这背后展现出的是贵在坚持的品质,是一种难得可贵的精神魅力。

在当代社会,像木心、杨绛这样的人有很多,在大众的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是那么的不时髦,不入流,这些人显然没有从两位民国才子的内在精神方面去细细品读。人格魅力当然不展现在对物质的拥有上,而是流淌在骨子里的那种对初心的坚守。一如袁隆平院士对土地的坚守,对杂交水稻研究的钟爱;一如张桂梅校长对三尺讲台的坚守,对华坪女子中学孩子们的爱。

有人会说,我穿得时髦,我思想入流,不就跟上了时代了吗?民国知识分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把初心作为明灯,去照亮你前行的路。热爱,可抵漫长岁月。是啊,每个个体都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修为,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这样才能让自己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当代青年,理应以时代楷模为榜样,见贤思齐,在大时代背景下去创造财富,去完成一个个突破与超越,魅力自然会散发开来。

愿诸君正确看待“时髦”和“入流”,做勇敢的追梦人,提升自我,拥有独特的魅力。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前两段,引用了木心和杨绛的事例,展示了他们虽然在外表、处世等世俗意义上不时髦甚至不入流,却能让人感受到别样魅力的举动。审读材料的重心,其实就是要从他们身上读出“魅力”到底何在。木心画钢琴键、弹无声钢琴和用检查材料纸写诗,展现的是对文学艺术的真挚热爱(即使处境艰难还要经受艺术熏陶,写自己的文学作品)和不被磨难消磨意志的精神(身处牢笼却不颓废不放弃,依然热爱文学艺术、热爱生活)。杨绛不仅在翻译、写作等文学领域“样样出彩”,在生活和感情中也不落人后。我们能从她身上感受到的魅力,有她对钱锺书先生无比包容的爱,也有“我都可以学习去做好”的努力学习、不服输的精神。

写作时,可以围绕“魅力”展开,从上述两位大家的魅力展开,阐述古今先贤们处艰难之中仍追求前进的毅力、处艰难之中仍热爱心中所爱的执着等等各种丰厚精神财富让自己感受到的魅力。同时,也可以选用当下部分人对于“时髦”和“魅力”不当理解和表现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思考何为真正的“魅力”。

立意:

1.品前人之魅力,立新人之标杆。

2.真正的魅力在心不在妆。

3.热爱就是一种魅力。

绝密★启用前

南宁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比于人类能够直接感知并长期赖以生存的陆地,在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海洋无法为人所认知,因而代表着未知和虚空。如中国文化名人屈原曾有震撼人心的《天问》,其中“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句,将分布在我国东南的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若追寻最初字义,则会发现“海”的本义源自“晦”,取其昏暗晦黑之意。《释名·释水》有:“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博物志》有:“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所指向的,是海的幽冥。

但海洋并非没有历史,海洋史作为一门学科,在近几十年中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海洋以其彼此连通的特性,使世界有了成为一体的可能。因此,海洋史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之一。

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文明的形成、历史的面貌,和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地中海文明所面对的被海洋分隔的“破碎的”陆地不同的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我国以土地的广袤辽阔,以陆地的完整独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但不能因此忽视海洋。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向东方、南方的传播,也有赖于海上航线的开辟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正是随着对海洋的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在中国史研究中引入海洋史观自有其必要性。

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以其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共同宣示着一种难以为人所控制的无序状态。这种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激发了古人的奇崛想象,滋生出独具魅力的神秘文化。秦汉方士所描绘的海洋世界,是仙人所居、奇药之属,又有符命祥瑞,萦绕在海面的氤氲水汽之上。这都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秦皇汉武之日常所居毕竟远离海滨,但无论是他们屡次“并海”而行和“东巡海上”,还是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海洋构想,汉武帝在宫殿区营造的“海池”与“海中神山”意象,所共同体现的,都是一种强烈的海洋情结,是对海洋的憧憬与向往。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就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这种憧憬与向往之上。前有徐福为秦始皇东渡入海寻仙药,后有东方朔谏止汉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莱”。面向海洋,秦汉帝王所求有二,一是希求长生不老,二是祈望预知政治气运。这些在科学原则下看似荒诞不经的追求,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联系的初步扩展。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想象力与实用主义的缠绕,共同构建起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在秦汉人的心目中,海洋既是仙居,也是险地。直面未知的海洋,本就需要过人的勇气;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更伴随着重重危险。在面向海洋的文化表现中,秦汉人以其锐意进取的开创精神、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现着积极的时代特色。在这样昂扬的时代风貌中,无数秦汉人携手前行,前赴后继,共同谱写了面向海洋波澜壮阔的秦汉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摘编自董家宁《面向海洋的秦汉文化——评〈秦汉海洋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211223日)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海”有昏暗晦黑之意,所以屈原在《天问》中将东南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

无之处。

B.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这与历史上中华文明所面对的地理条件有十分密

切的关系。

C.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和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展示出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令秦汉帝王

魂牵梦绕。

D.秦汉帝王的追求,客观上促进了秦汉时期海洋事业的高速发展,构建起当时海洋文化的

历史风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经据典,阐释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引出了下文对中国古代海洋

史的论述。

B.本文先论述中国史研究引入海洋史观的必要性,然后分析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历史风貌

和积极的时代特色。

C.文章举徐福和东方朔的例子,论证了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海洋

的憧憬和向往。

D.文章最后一段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秦汉人在昂扬的时代风貌中谱写面向海洋的波

澜壮阔的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洋史作为一门有长足发展的学科,它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原因在于海洋彼

此连通的特性。

B.作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秦汉帝王探索海洋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虽看起来不合情理,却

又有积极意义。

C.从秦汉海洋文化研究中可以看出,秦汉人对海洋不懈地进行探索与开发,这深刻影响着

世界的格局。

D.中国倡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继续谱写面向海洋的历史,是继续弘扬优秀海

洋文化的体现。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海南省东北部的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有一片我国最大的红树林。有人称它为“海底森林”,因为海水涨潮时,整个树林都被海水淹没,只露出树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中的孤岛,而退潮之后,红树林便又恢复了生机。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湾、江河入海口潮间带的一类植物。我国除海南外,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澳门都有分布。红树林生长的环境特点是海水的盐度高、海浪的冲击力大,一般的树木都不能在此生长,唯独红树林形成了一套特殊的适应结构。

红树林首先要面对海浪的冲击,红树植物从树枝上长出许多拱形的支柱根直达土壤,同时在主根上发出多条板状根。这就使得红树能够稳稳地站立在海水下的淤泥中。

红树植物生活在含氧量很少的海底淤泥里,它们必须解决好自身的氧气供应问题。在红树植物复杂的根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从地下冒出来的膝状的呼吸根,根的表面凹凸不平。细看才发现这是根皮形成了一个个向下开口的袋状的空腔,海潮上涨时虽然整个植物都浸在海水里,但是空腔里的空气依然被保留在里面,仍可维持一定时间的氧气供应。剖开呼吸根,可见它的木栓层很疏松,呈放射状排列,呼吸根可运输氧气到植物体各部,这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植物是至关重要的。

红树植物的繁殖也受到海水的威胁,它们的果实成熟以后落下来,必然被海水冲走,得不到扎根的机会,所以角果木、木榄等许多植物发育出了“胎生现象”:植物的种子成熟后不直接掉落,而是先在母树上萌发,其胚轴突破果皮向下生长,形成一枝枝下端尖尖的长约二三十厘米的棒状胚轴,退潮时借助本身重量下坠插入淤泥,几小时内迅速扎根成为一棵新的植株,在下一次潮水到来之前即已站稳在海水中了。秋茄树周围的许多幼苗就是这样扎根的,而那些未能扎根、漂在海水中的幼苗,便随波逐流,在海上漂浮几天至几个月不死,一旦遇到淤泥便生根发芽,这也是红树林传播很广的一个原因。当然,如果这些果实飘到海洋中间,得不到泥土,便会死去,所以这些漂浮的果实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寻找新的生活场所的。

红树植物表现出旱生植物的特点。叶通常很厚,革质或带肉质,角质层厚,气孔下陷,有储水组织,叶片脉梢的管胞特化为扩大的储水管胞,叶表面常突出有盐腺,它包括收集细胞和分泌细胞两部分,盐分通过分泌细胞壁上的小孔排出体外,细胞的渗透压比陆生植物高出几倍至几十倍。凭借这些特点,它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又可以把体内的盐分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水分与盐分的平衡。这是它对高盐度的海水环境的适应。

红树林以红树科植物为主,红树科的植物富含单宁,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红褐色,这类植物的树皮被割或被砍后也经常呈红褐色,因此称为红树林,如红树、秋茄、木榄、红海榄、角果木等。

红树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能抗风消浪、造陆护堤、降低台风灾害,也可使水中的颗粒物沉降,促进土壤形成,还能净化海水水质,净化大气。红树林是动物的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据统计,在红树林里生活的鱼类有154种,各类虾蟹30种以上,各种贝类百余种,浮游动物26种,藻类约50种。此外,还有许多水禽在其上筑巢或觅食。红树林景观开阔、奇根异花、胎生果实,已成为赏景、观鸟、钓鱼、品尝海鲜等观光旅游及环保科普教育的基地。

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不注意保护,任意毁林、围海造田、造盐田、围塘养殖、城市建设等使红树林的面积不断缩小,我国现有的红树林亟待保护。

(摘编自马炜梁、寿海洋《植物的“智慧”》)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树林在海水涨潮时被海水淹没,只露出树冠在海面上,等到海水退潮,红树林又恢复

了生机活力,因此有人称它为“海底森林”。

B.红树植物的呼吸根表面凹凸不平,根皮形成袋状的空腔,可以在涨潮时保存空气,这使

植物浸在海水里时仍可维持一定时间的氧气供应。

C.红树林传播很广的一个原因是红树幼苗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可以在海上漂浮几天至几个

月不死,而一旦在漂浮中遇到淤泥便可以生根发芽。

D.红树植物的叶表面常突出有盐腺,盐分可以通过收集细胞壁上的小孔排出体外,这一特

点使其得以维持体内的平衡,适应高盐度海水环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湾、江河入海口潮间带的一类植物”,用简洁明

确的语言对红树林的外形特征作概括说明。

B.“拱形”“膝状”“袋状”,通过摹状貌,分别将支柱根、呼吸根、空腔等的状态和形貌准

确地说出,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C.红树、红海榄、角果木等红树科植物富含单宁,树皮剥离以后在空气中氧化而呈现出红

褐色,这是它对高盐度的海水环境的适应。

D.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很高,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而我国红树林完全没有得到保护,面

积不断缩小,当下保护红树林迫在眉睫。

6.广西合浦县山口镇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大量红树植物秋茄,请结合文本,

分析秋茄是依靠哪些“智慧”得以在海水中存活下来的。(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桥头羊肉店(节选)

朱文颖

那天晚上,我、画家莲生、作家重生,以及歌手咪咪,我们在一个私家庭院里喝茶、聊天。院子在小巷深处,巷子两边则是年代久远的旧楼。

我们这一刻谈艺术,下一刻谈生活,再下一刻则聊起了生意。

外面的天气同样变幻莫测。我记得,刚进院子时开始下雨,不大。后来,我们聊天的时候,屋檐上的雨掉落到青石板上,就仿佛电影《金刚》里那个金刚,在生气时使劲朝下掷石块。

我们准备出门找东西吃,雨又小了下来。我和画家莲生走在前面,作家重生和歌手咪咪随后。

刚走出巷门,雨突然变得疯狂起来,铺天盖地。一道道白茫茫的水帘阻断前路。我们几乎看不清道路和方向。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走进了第一家清晰出现在面前的建筑。

“你们吃羊肉吗?”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随后有一个人,跟着这个声音走了出来。他穿着麻质的小麦色衣服,我并没觉得他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唯一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在他脸上,眼睛的比例显得很小,非常小。给人的感觉,他是靠眼睛以外的东西判断事物的。或者说,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淡漠而疏离。

只有我一个人听出了他说的是克里奥尔语——一种由葡语、英语、法语及非洲语言简化而成的语言。因为这段时间,我正在研读一位“诺奖”得主的资料。他的家族极具传奇色彩,父亲说英语、法语和克里奥尔语。就是这种克里奥尔语——感谢现代科技广泛而便捷的传播,我在资料附带的音频里仔细听过这种语言。

“我是这家羊肉店的老板。”

我们找了一张桌子,围坐下来。窗外仍然大雨如注,树枝摇晃,枯叶乱飞。作家重生和歌手咪咪叽叽咕咕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正想问问羊肉店老板具体的吃食,画家莲生忽然发现了什么,他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背。

我跟随他的眼光看向墙上的一本挂历。

挂历上是一幅山水画。前景是凡俗世界,炎夏中,旅行者赤膊扇扇,几头驴背驮重物,步履蹒跚。中景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远景则是占画面整整三分之二的主峰,它高得突兀、不合常理。另外,山脚下还有一团非常虚灵的云雾。

挂历的右下方清清楚楚地写着日历表示的时间:2081年。

有那么一小会儿,我们都没说话。那本墙上的挂历暂时让我们陷入了某种幻觉。虽然画家莲生、作家重生还有我(我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本质上都与想象以及幻觉有关。即便歌手咪咪,也承认,当她进入幻觉状态时,歌声最为动听,甚至能够唱出从未听过的曲调与声音。

但是墙上那本挂历仍然让我们困惑不安。

“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几次。”羊肉店老板不动声色地说着话,“特别是雷暴雨的季节。你们不会觉得奇怪吧?”

我们没有说话。歌手咪咪明显有点不太自在,她的脸色发白。

“其实也简单。”羊肉店老板说,“就像墙上那幅画,用的是散点透视法。中国画最厉害的就在这个地方。视角无处不在,脱离客观实际,完全只根据自己的感受。所以,今天晚上,你们一定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和感受来到了这里。不用担心,你们很快就能回去的。”

“对了,你们要吃一点羊肉吗?”羊肉店老板缓缓地说。

“今天有新鲜羊肉,这已是不常见的事情了。”羊肉店老板说,“关于是否还要继续以动物为食这个话题,现在争议不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受到尊重;第二种认为它们是食物;第三种则认为它们是整个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期最严重的疾病——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以及感冒等的致病因素和传播源。学者们认为它们应该从人们的餐食中消失,就像原始文明中的一些野蛮行为一样,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

说完这些,羊肉店老板推开旁边一扇门。

“你们稍等一下。”他说。

门外应该是后院。我们仍然能听到雨声,好像还有羊的叫声。

过了一会儿,羊肉店老板拿了些绿色蔬菜、豆制品,还有一只大锅子,重新回到屋子里。

“还是火锅的方式比较鲜美,并且健康。”他温和地对我们说,还给我们每个人递上一杯清水。

“你说话的口音……有点奇怪。”歌手咪咪小声地说。

“你很敏感。”羊肉店老板一边向锅子里倒水一边说,“在21世纪的前三十年,英语仍然是全球贸易、文化、外交、网络的第一大语言,是全球第二大交流语言、第四大母语。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各大洲根据自己的习惯,在英语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和表达方式。特别是在2050年以后,中文的使用愈发频繁。直到2070年左右,夹杂了各种不同方言的中文逐渐成为商业流行语言。你刚才说我的口音有点奇怪,”他抬头看了下歌手咪咪,继续说,“那是因为,我的发音里同时夹杂了昆曲和评弹的元素。”

我看到咪咪吐了吐舌头。我也心存疑问。

“我觉得你说话的方式也有点奇怪。”

“是的,在成为羊肉店老板以前,我的职业是哲学系教授。”我们惊讶地面面相觑。

火锅安静而滚烫地沸腾着。除了挂历上的数字、长相与我们有所区别的前哲学系教授,以及他神神叨叨的话,一切,与平常的夜晚似乎并没有太多不同。

我们开始安静地享受羊肉、蔬菜和粮食。

几个星期以后,我、画家莲生、作家重生以及歌手咪咪重新约着聚会。

在等待宅院主人回来开门的时间里,我们在巷子里闲逛。

我走到一个书报亭前,拿起一本书,随意翻着。

封底有这么一排字: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有误,都以为他们是人。”(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羊肉店挂历上山水画中高得突兀的主峰、山脚虚灵的云雾以及挂历表示的时间,为小说增添了魔幻空灵的色彩。

B.在那个夜晚,“我们”与羊肉店老板聊着天气、语言、食物等话题,整个过程始终气氛融洽,内心平静祥和。

C.羊肉店老板说自己的嗓音听起来奇怪是因为发音里同时夹杂了昆曲和评弹的元素,可见他对艺术的热爱。

D.小说多次写到“雨”,“雨”既营造了环境氛围,也为“我们”打开了时空穿梭之门,让“我们”与羊肉店老板相遇。

8.小说最后五段话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有人评价朱文颖的创作:“在貌似传统的表象下,藏着一颗现代而先锋的心。”请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朱文颖创作特点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宗建炎三年,冬十月,金兀术分兵南寇。辛未,兀术由马家渡渡江,陷太平,长驱至建康。杜充无制敌之方,渡江遁真州,不敢入营,拜兀术于马首。癸酉吕颐浩进航海之策其言曰敌兵多骑必不能乘舟袭我江浙地热必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复还二浙彼出我入,彼入我出,此兵家之奇也。”甲戌,知徐州赵立闻诏诸路以兵勤王,乃将兵三万趋行在。金人邀立于淮阴,立麾下劝立不如还保徐州,立奋怒,嚼其齿曰:“回顾者斩!”于是率众径进。立中箭贯两颊,口不能言,以手指麾诸军,憩歇定,方拔箭出之。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迎岳飞移屯宜兴。时兀术将趋杭州,遂进攻广德军。飞闻之,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会金复遣兵攻常州,飞复追至,四战皆捷。乙酉,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度哉!”遂犯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走,钱塘县令朱跸率弓手土军,前路拒战,两中流矢,犹奋勇而进,力竭死之。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帝曰:“士大夫当知义理,岂可不扈从!若然,则朕所至乃同寇盗耳。”于是郎官以下多从卫。癸巳,帝舟次昌国县。戊戌,金人犯越州,安抚使李邺以城降,金人琶八守之。卫士唐琦袖石伏道旁,伺其出击之,不中,被执。琶八诘之,琦曰:“欲碎尔首,我即死,为赵氏鬼耳。”琶八曰:“使人人如此,赵氏岂至是哉!”又问:“李邺为帅,尚以城降,汝何人,敢尔?”琦曰:“邺为臣不忠,恨不得手刃之,尚言及斯人耶!”诟骂不少屈,琶八趣杀之,至死不绝口。(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金人渡江南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酉吕颐浩进航海之策/其言曰/敌兵多/骑必不能乘舟袭我/江浙地热/必不能久留/俟其

退去/复还二浙/

B.癸酉/吕颐浩进航海之策/其言曰/敌兵多/骑必不能乘舟袭我/江浙地热/必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复还二浙/


C.癸酉/吕颐浩进航海之策/其言曰/敌兵多骑/必不能乘舟袭我/江浙地热/必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复还二浙/


D.癸酉吕颐浩进航海之策/其言曰/敌兵多骑/必不能乘舟袭我/江浙地热/必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复还二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在,也称为“行在所”,古代天子所在的地方,常常用来专指帝王巡幸所居住的地方。

B.临安,古代指临安府,是南宋的首都,原为五代时期吴越国的西府,现在是陕西西安。

C.爵,爵号,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将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D.郎官,官名,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为君主侍从之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金兵进逼建康府时,杜充毫无作战方略,慌忙渡江逃到江北的真州,到达后却又不敢

进入军营,随即向金兵投降。

B.赵立带兵勤王,被金人半路拦截,战斗中被箭贯穿两颊,不能说话,他仍用手指挥作战,直到休息时才把箭拔掉。

C.钱塘县令朱跸在守臣康允之弃城逃离后,毅然率领弓手民兵等到前线负险固守,抵御抗击,被乱箭射中后,当即身亡。

D.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去留从便,皇帝认为士大夫应知义理,随驾官员若不侍从,那么皇帝所到之处便如遭侵扰劫掠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立麾下劝立不如还保徐州,立奋怒,嚼其齿曰:“回顾者斩!”(5分)

2)诟骂不少屈,琶八趣杀之,至死不绝口。(5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玉楼春

辛弃疾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尧铅山瓢泉乡村期间所作。②“提壶”、“婆饼焦”都是鸟名,皆因啼声而得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图景:一群沽酒的农家女子三三两两聚集在树下,树上鸟儿不

停啼叫,像催促她们快回家。

B.上阕写女子“沽酒”忘归,下阕写作者“醉中”忘路,言有尽而意无穷,乡村淳朴可爱

的风土人情贯穿全词。

C.下阕以“醉”来过片,凸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陶醉。作者不仅因饮酒而醉,更因乡村的

自然风光和生活情趣而陶醉。

D.下阕写作者问路人他们家住在哪里,路人耐心地告诉作者他们的住处,表现了乡村童叟

无欺、热情善良的民风。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乡村生活的乐趣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贺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来描述箜篌音乐的艺术效果,苏轼化用此

诗句,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洞箫音乐的艺

术魅力。

2)暮春时节,人们常惋惜于花的凋落,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就曾感叹

“____________”,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则充满乐观地认为“_____________”,

因为落花即使零落成泥,还会培育出更多美丽的花朵。

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从师学习的榜样。韩愈在《师说》中就

批评有些家长的做法:爱自己的孩子,_______________”,但对于自身,____________”。

这样的家长真是糊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依山而建的古村落中,“先锋书店”的牌子并不起眼。但推开书店的大门,一片不一样的天地就呈现在眼前。充满现代感的书架上陈列着的书,咖啡的香味徐徐散开;窗外,连绵的高山和云海与近处的古村落交相辉映,竹林、梯田、古树和山峦尽收眼底。

这家建在山崖之上的书店,似乎正在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它由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陈家铺村祠堂改建而成,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祠堂原本的形态。书店一经建成,无数游客、摄影爱好者便,有一家三口前来旅行,也有三五姐妹前来拍照“打卡”。这里已然成为当地的网红地标。

( )。正如先锋书店的建设和陈家铺村的改造巧妙结合一样,松阳县几乎每一个古村落都在上演着穿越千百年的文化,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松阳的古村落发展让我确信,只要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鸣,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生,我们才能给予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民俗专家钱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琳琅满目诉说纷至沓来融合

B.汗牛充栋述说熙来攘往熔合

C.琳琅满目诉说熙来攘往融合

D.汗牛充栋述说纷至沓来熔合

1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要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鸣,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共生,我们才能赋予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B.只有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鸣,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共生,我们才能给予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C.只要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共鸣,我们才能给予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D.只有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共鸣,我们才能赋予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保护古村落,不但要传承内在的“筋骨皮”,更要保护好外在的“精气神”

B.保护古村落,不是要保护外在的“筋骨皮”,而是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C.保护古村落,不但要保护外在的“筋骨皮”,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传承内在的“筋骨皮”,而是要保护好外在的“精气神”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处暑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节气,: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逐渐影响我国。此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夏季横行霸道的副热带高压,虽说迈开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认输,轻易败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到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这期间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6分)

21.请分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齐画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归纳整理出绘画品评的六条标准,称“六法”。

①“气韵生动”:作品要有生动的精神气度,富于生命的活力。

②“骨法用笔”:以“骨”喻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强调用笔的力量美。

③“应物象形”:要求画家客观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体现真实性。

④“随类赋彩”:作品用色应符合所描绘对象本身的特点。

⑤“经营位置”:构图不可随意,要从整体上精心布局。

⑥“传移模写”:绘画创作既要传承传统技法,又要勇创新意。

绘画之法,也是人生之法。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任选其中一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宁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错误,强加因果,“‘海’有昏暗晦黑之意”不是“屈原将大海视作虚无之处”的原因。C项错误,曲解文意,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的是方士描绘的海洋世界。D项错误,“高速发展”于文无据。)

2.D(D项错误,没有对比论证。)

3.C(C项错误,“这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无中生有。)

4.D(D项错误,根据原文“叶表面常突出有盐腺,它包括收集细胞和分泌细胞两部分,盐分通过分泌细胞壁上的小孔排出体外”,盐分是通过“分泌细胞”而非“收集细胞”排出,张冠李戴;同时,维持体内盐分平衡还需“减少水分蒸发”,可见此项还以偏概全。)

5.B(A项错误,这句话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征作概括说明。C项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红树科的植物富含单宁,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红褐色,这类植物的树皮被割或被砍后也经常呈红褐色,因此称为红树林”,“它对高盐度的海水环境的适应”的原因是“有储水组织和盐腺”。D项错误,“完全没有得到保护”,于文无据。)

6.①秋茄生长出支柱根和板状根,能够稳稳地站在海水下的淤泥中,抵抗海浪的冲击;②秋茄有呼吸根,解决了自身的供氧问题;③秋茄通过“胎生”的方式使幼苗扎根在淤泥里,抵抗繁殖威胁;④秋茄的叶片有储水组织和盐腺,既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又能把体内的盐分排出体外,维持体内的平衡。(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7.B(他们聊天的话题并没有涉及天气,且谈话开始时气氛略显紧张,不能说是“整个过程始终气氛融洽,内心平静祥和”。)

8.①情节方面,最后五段话作为故事的结尾,照应了前文的情节,给读者理解故事情节以提示。②人物方面,最后五段写四人仍然聚会聊天,并未受到羊肉店奇异事件的影响,体现了四人对他人的不同和幻觉的接纳,突出他们的艺术家特质。③主旨方面,结尾突显了小说主题,表现了人们对独特生命的理解、包容和接纳,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社会与未来的思考。④读者方面,小说结尾对外星生命的理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联想与思考。(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9.①“传统表象”指小说环境、情节、人物要素齐全,文章以四个人的言行经历为主要内容,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在羊肉店发生的简单故事,符合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②“传统表象”还表现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故事环境营造等具有传统特色,如羊肉馆老板夹杂了昆曲和评弹的发音、小巷深处的庭院、挂历上的山水画卷等。③“现代而先锋”体现在将荒诞离奇的情节融入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不注重塑造立体丰满的典型人物形象,而重在创设抽象的意境以表达思想;加入了科幻的外星人及穿越的新元素。④小说把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反思、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考这些前瞻性、深刻性的话题,融入到具有传统、现实色彩人物和故事中加以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关照与反思。(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0.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本句的翻译为:癸酉日,吕颐浩向皇帝进献坐船出海逃避的策略。他说:“敌人大多是骑兵,一定不会坐船来攻击我们,而且江浙地区天气炎热,他们一定不会长久呆下去,等他们离去,我们再回到二浙一带。”)

11. 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陕西西安”应为“浙江杭州”。)

12. 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问题在于:一是朱跸是被射中两箭后仍奋力抵抗,直至气力用尽才死去;二是原文中没有提及“负险固守”的信息,于文无据。)

13.(1)赵立的部下劝说赵立不如返回守住徐州,赵立震怒,咬牙切齿地说:“返回的人斩首!”(麾下:指将帅的部下;嚼其齿:咬牙切齿。句意3分。)

(2)唐琦辱骂敌人,一点都不屈服,琶八催促杀了他,唐琦到死都没有住口。(少:稍,略微;趣:通“促”,催促。句意3分。)

14.D(下阕写的是作者醉中忘了来时的路,于是问路人自己的家住在哪里,不是问路人住在哪里;路人是给作者指出回家的路,不是告诉作者他们的住处。)

15.①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上的鸟儿催促沽酒女子要赶快回家,生动活泼地表现乡村和谐自然的生活乐趣。

②用谐音双关手法(或答“巧用禽言诗体”),通过“提壶”和“婆饼焦”两种鸟的名字和叫声,模仿鸣禽语言来写农家农事——提壶沽酒和煎婆饼,俏皮活泼,幽默风趣又富有乡村生活乐趣。

③巧用主客颠倒写法(或答“用自我调侃的诙谐手法”),作者通过写自己醉中失态,反过来问路人自己家的住处,表达自己融入淳朴乡村生活的乐趣。

④巧用语言细节描写,通过细致描写路人一本正经地给作者指路的语言细节,突出农村童叟无欺、热情善良的淳朴的民风,作者从中感受到和谐的乡村生活乐趣。

⑤用留白艺术手法,上阕写村姑沽酒却不说为何而沽,下阕写作者醉中却不说因何而醉,故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突出村民的热情好客,又表现作者陶醉于乡村生活带来的乐趣。

⑥用画面组合手法(或答“用意象组合手法”),上下阕分别选取富有乡村生活特色的典型画面来描述,两幅图画相映成趣,凸显乡村生活画卷,表现乡村生活的乐趣。

⑦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树上鸟语,虚写作者回家路上的古庙、溪水、乌桕树以及作者的住处,虚实相生,描绘了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乡村的生活乐趣。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6.(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无可奈何花落去 落红不是无情物

3)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17.A(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琳琅满目”:比喻眼前到处充满了美好的事物,多指工艺品或书籍。“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藏书极多。因横线后面已有中心词“书”,用“汗牛充栋”造成语义重复,故用“琳琅满目”。第二空:述说:叙述说明,是一般的陈述说明;诉说:倾诉、陈说,指带感情地讲述。此处指“书店在讲述古老的故事”,应带上感情色彩,用“诉说”较恰当。第三空: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指人或事物。熙来攘往:熙,和乐;攘,纷乱;形容人来人往,热闹而又拥挤,偏重于“往来的人拥挤喧闹”。这里重在说到来的人很多,连续不断,不重在说“拥挤喧闹”,故应填“纷至沓来”。第四空: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互相渗透,合成一体。“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固态金属熔化后合为一体。此处应用“融合”。故选A。)

18.D(本题考查考生判断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有三处语病:(1)搭配不当。首先,应是“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可排除A、B;其次,“给予”与“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搭配不当,应是“赋予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2)关联词语误用。正确的搭配是“只有……才”,可排除C。故选D。)

19.C(本题考查考生选择正确句式使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文段阐述松阳古村落的“古今融合”发展之路,括号之前通过先锋书店的例子阐释古村落发展中对古村落原有形态(“筋骨皮”)的保护,括号之后则通过民俗专家的话指出古村落发展中内在文化精神(“精气神”)的重要性,所以括号内的句子应该填入的是递进关系而非否定并列的句子,应用“不但要……更要……”,可以排除B、D;从搭配的角度来说,“筋骨皮”是“外在”的,可“保护”,而“精气神”是内在,需“传承”,可排除A。故选C。)

20.示例:①气温走低有两个原因②往往带来(形成)降雨天气③再次迎来高温天气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①空,由冒号可知这是对后面内容的概括,而又由“太阳辐射减弱”“蒙古冷高压开始逐渐影响我国”可知这是要求概括气温降低的原因,可以得出此句答案:气温走低有两个原因。第②空,根据前文“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及后文“一场秋雨(风)一场寒”的信息提示,可知此处应填入关键信息是“降雨”,再根据句中分号表示的并列关系,可知此处句式应与“往往带来刮风天气”一致,可以得出此处应填入:往往带来(形成)降雨天气。

第③空,根据前文“副热带高压不肯轻易认输”“刚感受到一丝秋凉”及后文“秋老虎”可以得出,处暑过后的气候特点是会再次出现反常高温天气,由此得出此句答案:再次迎来高温天气。)

21.①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以“横行霸道”“迈开大步南撤”“绝不肯轻易认输、轻易败退”等词句赋予了副热带高压气候以人的态度和动作。(1分)

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处暑前后气温变化的特点,语言具有动态感、画面感。(2分)

③准确写出了处暑前后气温虽然下降,但暑热天气却并不很快消失的情状,语言表达科学、严谨。(1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应从修辞手法、修辞效果、语言表达符合文体特征三个方面作答,准确指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在语句中的具体运用给2分,拟人修辞手法的效果分析给2分,语言表达符合科普文章语言严谨科学的要求给1分。)

22.【写作提示】此作文题立足新时代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关注“五育并举”中的“美育”。题目通过引述和解析南齐画家谢赫的绘画品评“六法”,引导考生在理解画论含意的基础上,迁移生发,联系新时代背景,结合生活体验,抒发情感,表达观点。使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涵养时代精神,体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围绕“六法”中的任意一法展开写作。以画论内容为切入点,思考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思想与品格。写作时应紧紧抓住“绘画之法,也是人生之法”这一关键提示,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将古代画论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或记叙,或议论,阐明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行文中能体现“绘画与人生”辩证思考、彰显时代精神的,可视为优秀文章。

【参考立意】①“气韵生动”:作品要有生动的精神气度,富于生命的活力。可从当代青年的人生态度、精神风貌等角度立意。如:莫使青春染暮气。

②“骨法用笔”:以“骨”喻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强调用笔的力量美。可从当代青年处世态度、行事风格的角度立意。如:养浩然正气,展阳刚之美。

③“应物象形”:要求画家客观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体现真实性。可从当代青年品性修养、行事判断的角度立意,如:诚信是时代不可或缺的品质。

④“随类赋彩”:作品用色应符合所描绘对象本身的特点。可从当代青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角度立意。如:朴素淡雅亦是青春之色彩。

⑤“经营位置”:构图不可随意,要从整体.上精心布局。可从当代青年人生规划的角度立意。如:做好发展规划,描绘人生蓝图。

⑥“传移模写”:绘画创作既要传承传统技法,又要勇创新意。可从当代青年创新精神的角度立意。如:守正创新,方能行稳致远。

(其他符合材料含意和题目要求的立意,均可视为合题)

参考译文

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军在兀术的率领下,分兵向南入侵。辛未日,兀术自马家渡渡江攻占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进逼建康府。杜充没有制服敌人的方法,在金兵进逼建康府时,渡江逃到江北的真州(今江苏仪征),不敢入军营,随即向金兵投降。癸酉日,宰相吕颐浩向皇帝进献坐船出海逃避的策略。他说:“敌人大多是骑兵,一定不会坐船来攻击我们,而且江浙地区天气炎热,他们一定不会长久呆下去,等他们离去,我们再回到二浙一带。敌人撤退离开,我们就进去,敌人前来进攻,我们就撤退离开,这就是兵法上的奇招啊!”甲戌日,徐州赵立听说朝廷下诏让各地带兵勤王,于是率兵三万赶到皇帝巡幸居住之地。金人在淮阴截击赵立,赵立的部下劝说赵立不如返回守住徐州,赵立震怒,咬牙切齿地说:“返回的人斩首!”于是率领众人径直前行。赵立被箭射中贯穿两颊,口不能说话,用手指挥各路军队,到休息安定时才把箭拔出。辛巳日,金人攻打常州,守臣周杞迎接岳飞转移驻防到宜兴。当时兀术将要到达杭州,于是进攻广德军。岳飞听说这件事,到广德边境中拦截攻击兀术,六战六胜,活捉兀术大将王权。恰逢金人再次派兵攻打常州,岳飞再次追击,四战四胜。乙酉日,兀术从广德经过独松关,看到没有戍卫的人,对手下的人说:“南朝如果用数百个疲弱的士兵守在这里,我怎么可能马上越过呢!”于是进犯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走,钱塘县令朱跸率领弓手民兵,到前线抵御抗击,两次被乱箭射中,仍然奋勇前进,气力用尽被杀。己丑日,皇帝乘楼船,驻扎定海县,留下范宗尹、赵鼎在明州,来等待金国使者。又对张俊说:“若能成功抵御敌人,当加封王爵。”吕颐浩上奏让从官以下去留从便。皇帝说:“士大夫应当知晓伦理道德,怎么能够不随从!如果这样,那么我所到之处便如遭侵扰劫掠了。”于是郎官以下大多随从护卫。癸已日,皇帝船只驻扎昌国县。戊戌日,金人进犯越州,安抚使李邺开城投降,金人琶八驻守越州。卫士唐琦袖中装石头埋伏在路边,等候琶八出城攻击他,没有击中,被抓住。琶八质问他,唐琦说:“想要击碎你的头,我即使死,也是赵氏的鬼。”琶八说:“假如人人如此,赵氏哪能到这样的地步!”又询问:“李邺做元帅,尚且开城投降,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唐琦说:“李邺作为臣子不忠心,我恨不得亲手杀了他,还提他做什么呢!”唐琦辱骂敌人,一点都不屈服,琶八催促杀了他,唐琦至死都没有住口。


2022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例如古希腊的“迷狂说”“净化说”,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空灵说”等等,然而文

艺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存在则是近代和现代的事情。

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开始出现对审美现象的心理阐释,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用他的形象说法,这是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

从研究对象看,实验心理学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美学的审美客体和审美对象转向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从研究方法看,它不是采用演绎的方法,从理论出发,推演出一套美学体系,而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审美体验出发进行概括,最后得出一套观点和理论。美学研究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重要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同时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实验心理学同时兴起的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等心理学理论,它们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努力使美学走向心理学。

如果说实验心理学19世纪开创了文艺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的研究,文艺心理学在20世纪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各种心理学流派的蓬勃发展给文艺心理学带来生机,形成了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等一系列文艺心理学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它们把审美体验作为核心命题,研究对象都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西方文艺心理学在我国也引起反响。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是从接触西方近代心理学开始的,它与我国古代文论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王国维是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他在20世纪初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到了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其代表是朱光潜。特别是他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指出,他的研究意图是“丢开一切哲学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做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他所说的“心理事实”就是“美感经验”,

这本书的中心实际上就是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朱光潜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既要把我的情感移注于物,同时我与物也要保持

一定的距离。而且,美感经验是与生理运动有关的,也是富有个性的。显然,朱光潜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是对西方美学移情说、距离说、直觉说的运用,同时也融入中国古代的美学文论,是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和见解的。在现代,正是先光潜第一次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文艺心理学》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摘编自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艺审美和文艺心理学思想早在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B.现代实验心理学使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转向了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

C.近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用理论的演绎方法来推演出一套审美观点和理论。

D.王国维20世纪初用西方文艺心理学思想探讨文艺创作开启了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大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围绕西方和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现象进行论述,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B.文章举“迷狂说”“虚静说”等例子,从一个方面证明文艺心理学思想的古老。

C.文章罗列20世纪流派纷呈的西方美学,意在论说文艺心理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D.文章深度剖析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充分论证了他对中西方美学的融汇与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较为密切,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现代心理学是难以完成的。

B.文艺心理学认为文艺创造和欣赏都是心理事实,因而把“审美体验”作为研究的核心命题。

C.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理论优于西方,在于他运用西方美学理论的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论。

D.鲁迅关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的论述,蕴含着文艺心理学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和动物一样,植物每时每刻也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思考着如何生存的现实问题。而与动物不一样的是,植物没有四肢,只能在固定的区域里生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面临着不同的生存考验,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生存智慧。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对环境中水分的利用和适应是其维持生存必不可缺少的技能。在这方面,不同植物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等“奢侈”环境中的植物,为了克服缺氧环境进化出了长在地表能“呼吸”的根或气生根。然而,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生活在极端干旱区荒漠植物的命可没这么好。在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巨大的潜在蒸发量(年均2500~3400毫米)使年均17.4~66.3毫米的降水显得微不足道,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极少。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多年生植物在此生存繁衍,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维持着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保障着绿洲内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多年生草本植物——疏叶骆驼刺便是极端干旱区的建群种之一,因其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而得名。骆驼刺为了获取宝贵的水资源,在种子萌发后,根系就拼命地向下扎,向深层潮湿的地方延伸,发展出了深达地下水的庞大根系。骆驼刺将来之不易的水分输送到地上的枝叶进行光合生产。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部分用于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维持了细胞的正常运转,同时,部分叶片退化成了刺(同化枝),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刺的演化还可以通过减少昆虫与动物的采食行为来保存自己。

骆驼刺的根系不仅是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还能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适宜的地方破土长出新的植株,这种家族扩大的策略被称为“克隆生殖”,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经常看到一丛丛骆驼刺彼此分离生长,但实际上它们的地下部分是相互连接的,彼此间交换着水分和养分。

那么,骆驼刺为什么会进化出这种繁殖方式呢?这是因为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表层土壤含水量极低,种子萌发十分困难。即使能幸运地被季节性洪水滋润并生根发芽,但洪水过境后,幼苗还没来得及向下扎根,体内水分就被炙热干燥的空气剥夺了。生下来容易,活下去难。因此,种子繁殖根本无法满足骆驼刺扩大种群的目的。故而,一根根横向生长的根系悄悄地出现了,它们伺机而动,寻找适宜的机会破土而出,最终形成了由一株株地下部分彼此相连的植株组成的大家庭。这种繁殖方式一方面扩大了地上部分光合作用的面积,使骆驼刺能生产更多的能量和物质用于根系生长,另一方面,在面对地下水位下降等不利环境时,生存空间的拓展也为整个家族增加了生的希望。

既然克隆生殖这么好,而种子繁殖全靠命,那为什么骆驼刺依然保留着开花结果的行为呢?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种子的产生或许是骆驼刺对种群扩大的“备选方案”。

独脚难行,独木难支。骆驼刺不仅能化解“吃水难”的问题,而且也积极寻求与微生物建立合作,在它们的帮助下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养分,虽然占据大气成分的78%,但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而一些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类群(根瘤菌),以植物提供的有机物为能量来源,开启了被动技能,不仅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所能利用的形式,而且还能促进植物对其他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这种植物-微生物跨界合作的方式在包括骆驼刺在内的豆科植物中较为常见,使它们在极度贫瘠的荒漠中生存了下来。骆驼刺在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同时,也为周边其他植物提供了养分,促进了整个群落的繁荣。

(摘编自张志浩《骆驼刺的生存智慧》)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球上的动植物都面临着生存考验,每一种动植物都在努力地为活下去积累着自己的生存经验。

B.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是因为降水量小、潜在蒸发量巨大,表层土壤含水量极少。

C.骆驼刺的根系不仅是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还是骆驼刺为扩大家族而进化的“克隆生殖”的主要器官。

D.骆驼刺能够通过与微生物合作吸收到氮,解决沙漠中“营养不良”的问题,这是豆科植物独有的特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介绍骆驼刺的生存智慧前,先介绍一些生活在水中或潮湿地区的植物的生存之道,主要是为了说明骆驼刺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B.骆驼刺不仅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还能够防风固沙,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大规模种植骆驼刺就可以治理沙漠。

C.文章在说明骆驼刺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时,多处运用了拟人、设问的修辞方法,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文的特征。

D.由于荒漠中极度缺水,种子萌发十分困难,骆驼刺主要是靠其根系“克隆生殖”的方式繁殖,种子繁殖的方式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6.骆驼刺的生存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五十七……五十八……”

寒风细雨中,守望在女牢门边的人们,在黑暗中仰头看天,仔细分辨着飞机越过高空的嗡嗡响声。“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孙明霞深思着,“敌人慌慌张张,飞来飞去,一定是解放军快进川了!”

牢门边突然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孙明霞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惊喜

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监狱之花”, 站了起来。许多 战友早已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明霞!”江姐声音激动,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你快点念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

“一定是北京!”有人抢先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

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着血迹。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

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绣好的旗帜,带着无限的喜悦,走到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来临,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曲亮的金星,随着红旗飞舞,她充满幸福地说:“让

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江姐激动的目光,转向李青竹。李青竹把“监狱之花”抱在怀里,孩子不知何时已经醒

来,圆圆的眼儿,正望着欢乐的孃孃们。一阵火热的温暖,冲激着江姐的心,她不禁带着红

旗,走向“监狱之花”,轻轻抱起她:“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江姐连连亲着她的脸,眼里盈盈地闪动着火热的泪珠,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

“孩子,快点成长吧!叔叔孃孃们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

“梆梆郴……”

急促的梆声,突然出现了。

“梆梆梆!梆梆梆!”

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

一阵杂乱的皮靴,踏过女牢,粗暴的声音狂喊着:“开门!开门!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

“转移?”孙明霞立刻追问特务:“什么地方?”“白公馆。”特务支吾着。

江姐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异常平静。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这是多少人向往过的时刻啊!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带着笑容,站起

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孙明霞不禁感到一种痛楚的迷惘,瞧着江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江姐回过头来,微笑着,“明霞,你看我头上还有乱发吗?”

孙明霞心里涌出无尽的话语,嘴里却简单地回答着:“没有,一丝乱发也没有……”

江姐换上被捕时穿的那件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孙明霞蹲在江姐脚边,轻轻拉平她衣襟上的褶皱,禁不住滴下了眼泪。江姐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她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

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她轻轻走到“监

狱之花”旁边。孩子静静地熟睡着,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她脸蛋上吻

了一下。

孙明霞抬起泪眼,凝望着江姐。“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轻轻取下了孙明霞攀在自己肩头上的手,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李青竹点头微笑着,低下头,亲了亲酣睡在身边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到了门口,又回头向牢房内看了一眼。熟悉的牢房,一张小小的条桌,一排干净的碗筷,墙头挂着一块破镜……一张张激动凝泪的战友的脸。

“监狱之花”忽然哇哇地哭了,带着泪水摇动双手,江姐迎上一步用脸温存地亲着她绯红的双颊,孩子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肯松手。江姐笑了,又一次吻着孩子:“孃孃回来抱你!”

放开孩子,江姐转身跨出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有删改)

【注】罗广斌,19483月由江竹筠(江姐原型)介绍入党;同年9月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1127日越狱脱险。杨益言,19488月在重庆被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风细雨”“黑暗”“黎明”“浓雾弥漫”等环境描写,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人物心理活动作了铺垫。

B.“突然出现”的“连续不绝”的“梆声”,打断了江姐与孩子的交流,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是情节突转的标志。

C.江姐和李青竹的“又回头”和“再也没有回头”,前后对比,表现了她们内心虽有迟疑,却仍然英勇赴死的决绝。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红”是红色,是烈士的鲜血;岩是岩石,象征革命者坚定的意志。“红岩精神”传承至今。

8.小说多次写“监狱之花”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纪实性小说,《红岩》的创作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武帝元光五年,拜唐蒙为中郎将将千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上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zāng)柯江。是时,邛、筰(zuó)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邛、筰、冉、駹(máng)、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天子大说。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道,千馀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元朔三年冬,以公孙为御史大夫。是时方通西南夷,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秋,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元狩元年,北方闭氏、筰,南方闭巂(xī)、昆明。昆明之属杀略汉使,终莫得通。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三年秋,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是时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于是除千夫、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 元封二年,初,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众数万人,于是上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蜀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是时,汉灭两越,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南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唐蒙为中郎将将千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B.拜唐蒙为中郎将/将千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C.拜唐蒙为中郎将/将千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D.拜唐蒙为中郎将/将千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夷最初指中国古代东方擅长使用弓箭的部族,后泛指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

B.天子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因帝王“受天命而立”,故称其为上天之子。

C.御史大夫为秦朝所设官职,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负责管理钱粮赋税。

D.身毒道是西汉时期开发的通往印度的通道,被称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汉通西南夷,唐蒙首其功,公孙弘继其业,二人均居功至伟、名垂青史。

B.西南各地高山大河阻隔,道路艰险,汉武帝之前长期游离于中央政权统治。

C.滇国、夜郎国首领因道不通与外界隔绝,缺乏交流,夜郎自大,自以为是。

D.为通滇国,汉朝于长安开凿昆明池,建造楼船,练习水战,准备讨伐昆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还报,上以为犍为郡。

2)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闲行

曾巩

草软沙匀野路晴,竹枝乌帽称闲行。

鸟啼绿树穿花影,风出青山送水声。

转觉所忧非己事,似从多难见人情。

闲中我乐人应笑,忙处人争我不争。

【注】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成闲居常服。明朝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郊野之外的小路上草软沙乐,天气晴好,诗人拄着竹杖戴着乌帽悠闲出行。

B.鸟啼、风声、水声从听觉着笔,生动形象,“穿”和“送”二字尤为传神。

C.“转觉”意为突然觉得,诗人于郊外闲行之时顿悟人生,两字领起后四句。

D.诗的前两联写出诗人惬意愉悦的心情,而后两联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失落。

15.本诗的“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主张哪怕决定生死的一箪食一豆羹,如果施舍者“”,那么路上的饥民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乞丐吃,那么“”。

2)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强调,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不可随意取用;但自然却是无限的,因为它“”。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用元嘉皇帝刘义隆想学霍去病“”建功立业,但因草率出兵,结果却“”的典故,劝诫南宋统治者要准备充分、不可轻敌冒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国潮餐饮、沉浸式餐饮等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伪高端的“食金”餐饮更是。有商家给食物“穿金戴银”,借机抬高身价。价值5元的冰淇淋,配上几片金箔后能卖到58元,一块覆盖薄薄一层金箔的巧克力甚至可以卖到12万元,这类食品价格贵得离谱,反而让很多人

从科学角度来说,(),亦即实际上金箔并不能被我们吸收。黄金既没有任何营养,又不会改善食品的口感,也不能增加食品的储存时间,可见“食金”有益之说纯属。事实证明,制售金箔类食品是对伪科学的推波助澜,也带偏了社会认知。

有消费者说,“吃之前一定会拍照,然后在网上分享,感觉很有面子。”与其说是商家利用消费者消费意愿,不如说是尊重消费者的虚荣心、跟风心理搞怪味营销,这种以食品添加金银箔粉为噱头宣扬拜金主义的行为,完全与当前全社会倡导的勤俭节约的餐饮文化。那些热衷食金的人也当明白,必须远离舌尖上的拜“金”主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甚嚣尘上争先恐后无稽之谈背道而驰

B.与日俱增争先恐后信口雌黄适得其反

C.甚嚣尘上趋之若鹜无稽之谈背道而驰

D.与日俱增趋之若鹜借口雌黄适得其反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不会在胃酸作用下跟氢离子发生反应,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元素。

B.金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元素,不会在胃酸作用下跟氢离子发生反应。

C.在胃酸作用下不会跟氢离子发生反应的金,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元素。

D.金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元素,在胃酸作用下氢离子不会跟它发生反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商家与其说是尊重消费者消费意愿,不如说是利用消费者的虚荣心、跟风心理搞怪味营销

B.商家与其说是利用消费者消费意愿,不如说是尊重消费者的虚荣心、跟风心理搞怪味营销

C.与其说是商家尊重消费者消费意愿,不如说是利用消费者的虚荣心、跟风心理搞怪味营销

D.与其说尊重消费者消费意愿的是商家,不如说利用消费者的虚荣心、跟风心理搞怪味营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使用数字货币需要先在手机上下载一个数字货币APP钱包,这个货币钱包包括“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微信和支付宝必须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支付或交易,而数字货币钱包,只要把两个手机拿来碰一碰就完成了支付及交易。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你手机装有数字货币APP钱包,,比如大山、大漠、太空等等。以后我们购物、旅游、吃饭、娱乐等,,就完全可以了,不用担心有无网络,也无需带着现金,这是何等的方便啊。

从宣告试点以来,央行数字货币无疑成为今年的“网红”,受到全民关注。未来央行数字货币会替代一部分现金,但不会全部取代现金纸币,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将长期共存,纸币和数字货币可以一对一兑换,你既可以使用现金也可以使用数字货币,同时还可以使用微信及支付宝,支付方式会相当自由,这对于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都有好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根据这两段文字拟一则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并简要说明拟写的理由。要求所

拟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爱出者爱返”是人们喜爱的箴言之一。书法家喜欢书写它,文学家喜欢诵读它,哲学家喜欢解读它,慈善家喜欢拿它来鞭策自己,普通人喜欢用它来告诫自己。这句话出自汉代贾谊的《新书》,说邹穆公爱民如子,国家富强而知礼仪,穆公死时,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傲童不讴歌,琴瑟无音”,一直到了第二年,人们才开始娱乐活动。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无疑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解。

请结合材料,以“爱出与爱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1.(3分)C(理解错误,意思相反。实验心理学美学研究是从审美的主体出发,采用的是归纳的方法,通过审美体验来推演出一套审美观点和理论)

2.(3分)A(分析错误。文章主要论述了文艺心理学的形成、发展、特点以及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3分)C(“优于西方”于文无据)

(二)(12分)

4.(3分)D(曲解文意,原文是“豆科植物中较为常见”而非“独有”)

5.(3分)C(A“说明骆驼刺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属曲解文意,是为了说明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存智慧,B“大规模种植”于文无据,D原文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果实生殖是“备选方案”)

6.(6分)

①吸收水分的方式:根系庞大,便于吸收土地深处的水分;叶子演化为刺,便于保留水分。

②奇特的繁殖好式:利用根系进行“无性繁殖”,同时保留种子繁殖的方式,以满足骆驼刺扩大种群的目的。

③吸取养分的方式:与微生物合作,利用微生物类群,(根瘤菌)吸收氮,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

(三)(15分)

7.(3分)C(“内心虽有迟疑”理解有误)

8. (6分)

①人物形象立体,刚强中不失温情。江姐和李青竹亲吻“监狱之花”,体现革命者不仅坚韧刚强,也有母性柔情。

②丰富故事情节内容,双线索构思巧妙。革命者读信、绣红旗、赴刑场,“监狱之花”睡着、醒来、哭闹,大人的故事和孩子的故事交织,情节发展明晰集中。

③小说主题深刻,信念精神需传承。“监狱之花”代表未来和希望,江姐们希望下一代继承遗志,传承信念,肩担责任。

(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6分)

①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体现纪实性:小说取材作者的亲身经历,江姐等人物有真实原型;小说是一部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者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斗争实录。

②以精彩的写人叙事体现文学性:善于运用动作、语言、环境等细节刻画人物,“站起”“换上”“披上”等动词,塑造了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形象;情节构思跌宕起伏,狱友绣红旗迎解放,江姐、李青竹赴刑场,故事一喜一悲,富于变化。

③纪实性与文学性有机统一:江姐李青竹等文学形象生动感人,源于真实的历史;文学的虚构和想象使江姐李青竹等革命者的形象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10.(3分)B(共设置两处错误。“筰关/入”不能断开,“入”为动词,主语为唐蒙,“从巴、蜀筰关”是“入”的状语;“多同”是夜郎侯的名字,不应断开,“蒙厚赐”的“蒙”指唐蒙,做“厚赐”的主语)

11.(3分)C(“御史大夫的职责是辅佐丞相,监察百官”)

12.(3分)A(“公孙弘继其业,均居功至伟名垂青史”错,公孙弘多次上书认为西南夷无用,反对通西南夷)

13.(5分)(1)唐蒙回到京城禀报,皇帝便把这些小国居住的地区设置为犍为郡。(译出大意得3分,“报”、“以为”各1分)

5分)(2)认为大量耗费朝廷的钱财来经营西南夷这块无用之地,希望撤销它。(译出大意得3分,“疲敝”、“罢”各1分)

(二)(9分)

14.(3分)D(“心中的失落”错误)

15.(6分)

①出行之闲,作者手握竹枝,头戴乌纱帽,悠闲地走在野外;

②景致之闲,作者行于山野所见之景,充满闲情逸趣;

③心境之闲,作者从繁忙事务中解股出来,不再为忧烦之事劳心;

④处世之闲,作者悠闲为乐,与世无争,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每点2分,共6务。答出三点可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三)(6分)

16.(6分)

1)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每空1分,多字、少字、错字不得分;小题之内顺序错误,小题之间顺序错误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17.(3分)C(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无稽之谈:没有根据、无从考查的说法;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或妄下结论。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18.(3分)B(“金”为主语,应放在句子首位;“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元素”是判断,应放在前面,“不会在胃酸作用下跟氢离子发生反应”是具体阐述,应放在后面)

19.(3分)A(原句两种语病:关联词位置不当、搭配不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6分)

①没有网络也可使用

②在任何地方都可使用

③带上装有数字货币钱包的手机

21.(5分)

3分)答案示例:数字货币,生活因你更美好/携手数字货币,开启便捷生活/

2分)解说理由要点:整合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说明自己使用的修辞方式及效果即可得分。

四、写作(60分)

22. (60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以符合材料内容及由材料引发的感悟或联想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文字,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

不给分。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光五年,皇上拜唐蒙为中郎将,率领兵士一千人从巴、蜀的笮关进入夜郎,随即拜见了夜郎侯多同。唐蒙优厚地赏赐了多同,同时用利害关系来晓喻他,相约给夜郎委派官吏,并让他的儿子担任县令的职务。夜郎旁边的小国都贪图汉朝丝绸,心里认为汉朝来这

里的道路艰险,总是不能在当地行使主权,于是暂且接受了同唐蒙的盟约。唐蒙回到京城禀

报,皇帝便把这些小国居住的地区设置为犍为郡。征调巴、蜀郡的士卒修治道路,从僰道一

直修到牂江。这个时候,邛、笮的君主,听说南夷与汉通好,得到很多赏赐,都希望成为汉朝的内臣。邛、笮、冉、駹、斯榆的君主都请求成为内臣。天子非常高兴。此时,巴、蜀四个郡凿山打通西南夷道路,千余里转运粮食。几年之间,道路依然未能修通,修路的士兵疲惫饥饿、遭受炎热潮湿折磨而死的人很多,西南夷又多次反叛,朝廷调集军队去征讨,军费开支巨大,却不见功效。武帝很担忧此事,下诏派公孙弘前去该地视察。公孙弘返京奏报情况,极力批评开通西南夷没有什么作用,武帝不听从他的意见。元朔三年冬天,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这个时候刚打通西南夷,公孙弘屡次进谏,认为大量耗费朝廷的钱财来经营西南夷这块无用之地,希望撤销它。秋天,撤销西夷,只设置了南夷、夜郎两个县。元狩元年北方被氐、筰阻断,南方被嶲、昆明阻断。昆明这个地方的人斩杀掠夺汉使者,最终道路不能打通。于是汉取道身毒道、才打通滇国。滇王当羌对汉的使者说:“汉与我滇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了夜郎,夜郎侯也这样问。因为道路阻隔,这些夷国都自以为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疆域有多么广大。使者回到朝廷,极力称赞滇国是个大国,足以值得让他们亲近依附汉朝。天子关注留心这个地方,就又从事通西南夷的活动了。元狩三年秋天,皇上将要征讨昆明,因为昆明有滇池方圆三百里,于是就造了个昆明池,来练习水战。此时法律既然越来越严酷,很多官吏被罢职免官。加上不断打仗,百姓买爵以求免赋役,大多买到五大夫一级,官府可征发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除授有千夫、五大夫爵位的人为吏,不愿为吏的向官府交马匹求免。元封二年,当初,皇上派王然于凭借打败南越以及征讨诛杀南夷的军队威风来劝喻滇王归附朝廷。滇王,其士卒有几万人。于是皇上派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征发巴、蜀的军队兵临滇国。滇王率领全国投降,请求汉朝在滇国设置机构派遣官员,滇国归附汉朝。因此把滇国设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依然让他做滇国国王。这时,汉朝已经消灭了两越,平定了西南夷,设置初郡十七个,并且依照他们原来的风俗习惯来治理,不用缴纳赋税。

点击查看湖南语文试题更多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