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电竞logo > 江苏高考 > 江苏江南app平台下载安装官网苹果 > 江苏语文试题 >正文

江苏省2022届第三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05-29

江苏省2022 届高考模拟试题(三)
本试卷共 8页,共 23小题,测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1985
年,比尔德韦尔和乔治 ·塞欣斯总结了深层生态学的八大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 地球上的人类和非人类生物的福祉和繁荣有其自身价值,这些价值独立于非人类世界对于人类目的性的功用 ,这就是深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内在价值 。而在深层生态学和相关的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兴起之前,西方社会长期奉行的是 工具价值论 ,认为动物只因其农业、渔业、娱乐业等对人类有用的工具性而有价值,常见的论据包括:唯有人类拥有灵魂,动物不具备灵魂;唯有人类拥有理性,动物不具备理性;唯有人类拥有高级意识,动物不具备高级意识;等等。
深层生态学提倡的 内在价值 与道家思想中的 天之道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庄子 ·马蹄》用生动的笔触对比了 天之道 人之道 ;《庄子 ·秋水》提供了一个更简短的版本: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认为, 天之道 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万物的本性,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万物,庄子用来举例的马的 真性 就是自然地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而非为人所束缚和利用。与之相反, 人之道 就是违背自然,违背万物的本性,用人类的 机心 发明各种技术,剥削利用动物,最终必然导致 死者过半 的动物生存状况。 落马首,穿牛鼻 人之道 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 工具价值论 ,而顺应动物 真性 天之道 则认识到了动物自身不依赖于人类而独立存在的 内在价值 。这两种价值论造成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庄子的眼中,伯乐代表人类的智能,也是动物和自然的灾星。包括深层生态主义者在内的现代环保主义者有着类似的观点,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口暴涨,消费欲也暴涨,随之便是人类占领的土地逐渐侵占动物的栖息地,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对技术的滥用造成了各种生态灾难和无数物种灭绝。时至今日,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一片未被人类影响的土地,已经找不到一个不被人类威胁的物种,甚至人类这个物种自身都受到了 人之道 的威胁,许多生态灾难正在反噬人类,威胁人类的生存。
由上文的对比可知,道家思想和深层生态学都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 工具价值论 ,主张非人类生物甚至是非生物的自然界都具有 内在价值 ,但是如果细论这种 内在价值 的成因,深层生态学却有明显的不足,在这一议题上,道家思想可以为深层生态学提供哲学依据。在德韦尔和塞欣斯总结并得到奈斯认可的深层生态学八大基本原则中, 内在价值 是作为立论基础存在的,并没有更进一步说明 内在价值 本身来自何处。但是道家思想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道家的 天之道 版的 内在价值论 是建立在 这一道家核心概念上的。 既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在此意义上,道与万物是有所区分的,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融汇在万物之中。
(摘编自华媛媛、李家銮《契合与差异:道家思想与深层生态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
西方哲学重逻辑,东方哲学重直觉与体验。西方哲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建立一种既普遍又必然的纯粹原理,是在概念的逻辑推论中构造起来的体系。中国哲学则强调在 的旗帜下追求至上的人生境界。这种追求不可能是纯粹的逻辑构造,而是需要一种审美的情趣。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如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亦是如此。
道家对自然的理解既非西方思维方式中严格的推理,亦非来自功利主义的现实诉求,相反,它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将自然界看作是审美愉悦的最终来源,通过 道法自然 的审美观照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道家的思想家们常常用诗化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来表达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独特思想。道家经典《老子》被人们看成是最早的哲理诗,庄子也被视为 最真实的诗人 。道家以 为本体,坚持以审美的方式来理解 。在道家看来,由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之道便是自然无为的本性,因此, 自然 无为 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了道家思想体系的基础。
在道家眼中,天地万物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有机系统。这样一种系统可以用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进行高度概括。这暗示着人类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无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相反,人类应该尊天道,以促进自然万物的生命潜能,使自然万物的价值、平等与和谐能够充分展现。
(摘编自雷毅《整合与超越:道家深层生态学的现代解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深层生态学是比尔德韦尔和乔治 ·塞欣斯在 1985年总结八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立的。
B
.深层生态学与道家思想在对待动物的思想理念相互吻合,它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C
.东方哲学认为把握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至上的人生境界的核心是审美体验。
D
.道家的思想家们始终用审美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自然界,并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歌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持 工具价值论 的人士虽然承认动物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他们以动物没有灵魂、理性的理由否定动物有独立的自身价值。
B
.在道家看来,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本性,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万物,所以人类做出的行为都将导致动物和自然的灾难。
C
.道家思想从本体论上解决了 “‘内在价值 本身来自何处 这一理论问题,所以道家思想在 内在价值 的研究诠释上比深层生态学成熟。
D
.人类只有否定自己处于自然中心,承认自己在自然中不具有特殊地位,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深层生态学 内在价值 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B
.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淮南子》)
C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D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 ·柳絮》)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分)
5
2021422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这一论题的理解。(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 大三线 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 小三线 ,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 ——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 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 他却说: 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或说: 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 一字师 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 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 大三线 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地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 ——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 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 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 好人文化观 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 好人文化观 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 右派 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 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 ……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 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 好人文化观 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 好人 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 好人文化观 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摘编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
.文中对 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C
.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D
.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 改良 工作的阻力。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梁晓声 好人文化观 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B
.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
C
.《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 理想向度 就是梁晓声的 好人文化观
D
.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 好人 定下了标准。
8
.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 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4分)
9
.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 好人文化观 、文本一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 好人文化观 的?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 20分)
阅读下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 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 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六年春正月庚子朔,都亭文康侯庾亮薨。庚戌,以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代亮镇武昌。时人疑翼年少,不能继其兄。 翼悉心为治,戎政严明,数年之间,公私充实,人皆称其才。八年,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征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 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扞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 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重将,固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窥觎之心不知所向。昔秦忌亡胡之谶,卒为刘、项之资;周围恶糜弧之谣,而成褒姒之乱。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禳避之道,皆所不取;正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耳。 朝议亦以为然。翼乃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江左经略中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所以设险 /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 /邾城隔在江北 /内无所倚 /外接群夷 /夷中利深 /晋人贪利 /夷不堪命 /必引虏入寇 /此乃致祸之由 /非御寇也 /
B
.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 /正以长江耳 /邾城隔在江北 /内无所倚 /外接群夷 /夷中利深 /晋人贪利 /夷不堪命 /必引虏入寇此 /乃致祸之由 /非御寇也 /
C
.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 /正以长江耳 /邾城隔在江北 /内无所倚 /外接群夷 /夷中利深 /晋人贪利 /夷不堪命 /必引虏入寇 /此乃致祸之由 /非御寇也 /
D
.我所以设险 /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 /邾城隔在江北 /内无所倚 /外接群夷 /夷中利深 /晋人贪利 /夷不堪命 /必引虏入寇此 /乃致祸之由 /非御寇也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刺史,官名,秦朝每郡设刺史,负责征税,西汉中后期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
.正月庚子朔,农历正月初一, 庚子 是用天干地支纪日, 指农历每月初一。
C
.薨,周代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称有封爵的高官去世。
D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合称。两者是中华民族原始崇拜对象,后用来泛称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于该不该出兵守卫长江北岸的邾城这一问题,陶侃认为派兵守卫邾城对长江以南没有太大好处,羯寇占据也没有太大的好处。
B
.庾亮镇守武昌时派遣人守邾城,引起了赵王石虎的憎恶,派五万兵攻打邾城。而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迅速派兵增援。
C
.庾亮正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到邾城失陷的消息,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
D
.庾亮去世后,朝廷赐予南邵太守庾翼符节,让他代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有人怀疑庾翼年轻,没有能力继承他哥哥的事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翼悉心为治,戎政严明。数年之间,公私充实,人皆称其才。
2)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
14
.王述反对庾翼 移镇乐乡 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中 ”“”“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
B
.颔联中 东道 ”“河源 ,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C
.颈联中 汗血 在本诗中指 汗血马 ,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
D
.尾联 ”“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和期望。
16
.前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请简要分析这种诗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 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历来被文人钟爱,在古诗词中往往并存,描写着一幅幅雄浑壮美、孤独寂寥、闲适清雅的画面,如 江月年年望相似 ,以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也正是从《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开始,后世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越来越多。
3堆土成山 的比喻在孔子、荀子的笔下都出现过,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积土成山, 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民以食为天 是一句 ______________的古语,孙中山说: 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 毛泽东说: 民以食为天,就是吃饭第一,务必要解决好 肚先生 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粮食安全、耕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党中央做出诸多重大决策。粮食生产系于 三农 ,只有农村好、农业兴,粮食来源才能稳定, 群众的 菜篮子”“ 米袋子”“ 果盘子 才能丰足有余。着眼今天, 民以食为天 给予我们深刻告诫。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我国以占世界 9%的耕地、 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 15的人口。这一成绩 ______________,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确保 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这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底线。还要做到 ______________,居安思危。解决粮食、吃饭问题要有备无患。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只要我们坚定民族自信心,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就一定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前进、 ___________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路人皆知 谈何容易 未雨绸缪 乘风破浪
B
.路人皆知 来之不易 防微杜渐 行稳致远
C
.家喻户晓 谈何容易 防微杜渐 乘风破浪
D
.家喻户晓 来之不易 未雨绸缪 行稳致远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
B
.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
C
.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
D
.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欣赏活动的深化,不仅要有反复涵泳和耐心品味的欣赏态度, 阎立本如果没有高度的绘画修养,对于张僧繇的画,即使反复欣赏,也不可能达到那样入迷的程度。某些技巧性较强、需要专门教育训练的艺术领域,如音乐、书法、大写意的中国画等,缺乏起码的艺术修养就很难欣赏。(
对于欣赏活动的深化来说,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_。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它渗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美学评价。欣赏者如果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不容易深入到艺术境界中去。正如陈继儒《杜少陵集》说: 少年莫漫轻吟味, 五十方能读杜诗 一样,当然也不仅仅是年轻人,这是因为杜诗感时抚事,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你要深入欣赏那些博大精湛的 百科全书 式的巨著,也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
B
.那些博大精湛的 百科全书 式的巨著,只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就能深入欣赏他们。
C
.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是你要深入欣赏那些博大精湛的 百科全书 式的巨著的必要条件。
D
.那些博大精湛的 百科全书 式的巨著,你要深入欣赏他们,也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6分)

四、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苏轼《留侯论》曾言: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的话是说胸怀大志、目标高远、拥有 大勇 的人,遇到突发情况毫不惊慌,对无缘无故的侵犯也不动怒。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 有哪些思考?学校 “18岁成人礼 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①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
②首先,作者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 内在价值 的概念;
③接着,作者采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证明深层生态学与道家思想在 内在价值 上有相似的观点;
④最后,作者指出在 内在价值 的成因上道家思想要比深层生态学有更深入的诠释。
5
.①自然界是价值独立于非人类世界对于人类目的性的功用的,人类的行为并不能控制整个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②而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口暴涨,消费欲也暴涨,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对技术的滥用造成了各种生态灾难,许多生态灾难正在反噬人类,威胁人类的生存。
③人类应该尊天道,以促进自然万物的生命潜能,使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6
B
7
D
8
.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 工作 。③唤起子女对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
9
.①通过周志刚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小人物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②尽管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周志刚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依,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③周志刚重视自身的荣誉,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大家都不支持、帮助,也要完成自己的 改良 工作。
10
C
11
A
12
B
13
.( 1)庾翼尽心治理,军政严正分明,几年之间,官府和百姓的积蓄都很充实,人们都称赞他的才能。
2)如果把镇所迁移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
接应救援。
14
.①兴建城池、堡垒,会劳民伤财。②武昌地理位置重要,移镇乐乡会失去地理优势,如果有战事,难以救援。③历史上相信谣言都会造成祸乱,正人君子应要依据正道行事,以国家为重。
参考译文:
当初,陶侃驻守在武昌,参议政事的人认为长江北岸有邾城,应当出兵戍守。陶侃总是不予回答,但是总有人提及此事。陶侃于是渡江狩猎,召集将佐们并对他们说: 我之所以能够设置险阻抵御敌寇,正是因为有长江。邾城在长江之北,对内没有能依仗的地势,对外同各夷族接壤。夷人居住地区的物产丰富,如果晋朝人再贪图财物,夷族将不堪忍受,必然招来贼寇领兵入侵。这是招灾惹祸的根本原因,不是用以抵御贼寇的好方法。况且三国东吴时只用三万兵戍守这座城池,现在即使有士卒守卫,对长江以南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如果贼寇获得可乘之机,占据这座小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 等到庾亮镇守武昌,最终还是派遣毛宝、樊峻戌守邾城。赵王虎对此感到憎恶,于是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以及军队共五万人,进犯荆州、扬州的北部边境,另外派遣二万骑兵攻打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迅速派兵增援。这时庾亮还在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说邾城失陷,方才停止。于是上表请求治罪,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任命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察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赐予符节,镇守芜湖。晋成帝咸康六年春季正月庚子朔 (初一日 ),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庚戌 (十一日 ),朝廷授予南郡太守庾翼总管江、荆、司、雍、梁、益六州等军事以及安西将军、荆州刺史等职务,赐予符节,代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有人怀疑庾翼年轻,没有能力继承他哥哥的事业。庾翼尽心治理,军政严正分明,几年之间,官府和百姓的积蓄都很充实,人们都称赞他的才能。东晋成帝咸康八年,庾翼驻守在武昌,常有妖异荒诞的事情发生,于是计划把镇所迁移到乐乡。征虏长史王述写信给庾冰说: 乐乡距离武昌一千余里,数万军队,一旦迁徙,则要兴建城池堡垒,官府、百姓都会受到劳累,不得安宁。此外,江州需要溯流几千里供给军府物资,所费的劳役将会加倍。况且,武昌地处江东镇戍地的中心位置,不仅可抵御从上流而下的敌寇,而且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有需要快速向朝廷禀报的事情,快马扬鞭便可及时达到。如果把镇所迁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镇守一方的重要将领,本来就应当居住在要害之地,成为对内对外的有利屏障,让那些伺机而动的敌人不知从哪里下手。从前秦(始皇)忌惮秦朝将被胡人灭亡的谶言,结果被刘邦、项羽所利用。周(宣王)厌恶糜弧的童谣,却造成了褒姒之乱。因此明晓事理的正人君子依据正道行事,不采用驱凶避祸的歪门邪道,只是在人事方面选择合理的处置,思考国家的长久计划而已。朝臣们的议论也都认为这种说法有理,庾翼这才作罢。
15
C
16
.①骢马展现出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②诗人借马表现自己的为国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③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17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风雨兴焉 吾进也
18
D
19
C
20
.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米袋子 ”“菜篮子 ”“果盘子 代指粮食、蔬菜、水果等人民群众在 方面的基本需求物品。效果:用工具代指本体,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而且文笔简洁精练,引人联想。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1
D
22
.①也要有一定的文艺修养。
②即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的作用。
③缺乏生活阅历的人很难深入领会。
23

立意:
1
.不逞匹夫之勇。
2
.面对突发事件冷静应对就是勇。
3
.有勇有谋,方能决胜千里。

点击查看江苏语文试题更多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