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电竞logo > >湖北高考 >湖北高考作文 >湖北作文素材 >

2022年湖北省各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目及范文

时间: 作文素材

写作专题

湖北省鄂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题是“一起向未来”。奥林匹克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在现代奥运会百余年征程上,“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成为奥林匹克新的格言。
当今时代变幻不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适应?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例文:
你我共携手,同心向未来
奥林匹克格言108年来首次更新,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与之前相比,这多出来的“更团结”三个字更深入人心,让人感觉暖暖的。而本次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一起向未来!”也说出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说出了人类对于美好明天的憧憬,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携手同心,奔赴未来的坚定信念。
一起来,前路伊阻,坎坷荆棘,唯有团结,才能携手共进。
体育竞技,归根结底是人的竞技。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少一些剑拔弩张,多一些切磋欣赏,才能让幸福和平的祥云永驻人间。奥运会是象征友谊与和平的体育盛会,“更团结”三个字似乎更能体现主创者的初衷。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三个字可谓应运而生,无疑给世界人民提了个醒,人们除了追赶、争斗以外,还要考虑“团结”。同在地球村,就是一家人。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竞技赛场是这样,其他方面莫不如是。所以,“一起”不应只局限在奥运会。中国有句俗话,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正是“一起”的意义所在。2020年的抗疫胜利,2021年的抗洪胜利,都是我们携手同心的结果,然而,纵观当下,我们仍有许多全球性问题未解决:
温室效应、洪灾频发、地震连连等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灾难坎坷,我们必须携手,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一起”所表达的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间接指明了我们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唯有我们“更团结”,一起携手才能共向未来。
向未来,有所希冀,向阳生长,才能迎接明天。
“向未来”是什么?一个简单动作吗?我觉得不止于此,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论未来美好与否,我们都要坚定地向着未来而去。同时,它也传递了执着的信心和希望。历数往届残奥会的运动员们身上所闪耀的,也正是向阳生长、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龙猫》里有句台词,“我们大笑着,可怕的东西它就自己跑掉了”。面对未知的未来,世界会并肩同行,心向未来。遇见困难也好,遭遇险阻也罢,我们都应怀着希望和信心向未来走去。
一起向未来,必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
自从新时代领路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后,中国人民就一直用行动向世界表明着中国态度。“一起向未来”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大潮,近年的新冠疫情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秉持着“一起向未来”的信念,为周边各国送去援助,同时各国的暖心物资相互帮助,才有了疫情的缓和。同学们,“一起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落落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更需要我们每个人践行的持续努力。
如今,我们应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团结起来,与世界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一起向未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对材料的解读,要重点抓住“一起向未来”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特别是“更团结”)这两者。
1913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将“更快、更高、更强”写入《奥林匹克宪章》,自此奥林匹克格言就一直没有改变过。而如今这则一个多世纪未变的格言有了“更新”。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是要拼个你死我活,大家积极参与,强身健体,锤炼意志,才是最好的目的。更新后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四个方面各有侧重,前三个方面是单一的,最后一个“更团结”是综合的,不论哪个运动项目,都需要团结精神。当然,“更团结”绝不仅仅指体育运动,也可以由运动会内延展到运动会外。
而对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而言,“一起”是坚强姿态,是战胜困难、延伸出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是憧憬,是信心,是希望。“一起向未来”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总之,从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口号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无所畏惧,携手向前,对未来充满希望。
综观这两部分,可以理解为:“更团结”是方法与手段,而“一起向未来”则是目标与方向。
写作时,可以先由奥林匹克格言引发对于团结的思考;可从体育角度,写“团结”对于奥运健儿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意义;还可以从中华文化角度书写“团结”的价值;然后分析当下世界格局,如全球新冠疫情、全球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呼吁各方放下成见,本着包容、互惠的原则处理问题,用“更团结”的理念建设“地球村”,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对待全人类,只有这样,地球才能“一起向未来”。
立意:
1.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2.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向未来。
3.团结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
4.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湖北省八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五连冠”举国上下心潮澎湃。38年来,中国女排十次荣膺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成为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有一种精神,叫女足精神。在女足亚洲杯历史上,中国女足9次夺冠遥遥领跑。今年2月3日,在第20届女足亚洲杯半决赛上,中国女足克服了缺少主力球星的困难,逆境翻盘力克劲敌。在2月6日的决赛上,中国女足在上半场落后两球的压力下,终以3:2实现惊天逆转,再次捧杯。中纪委发文号召学习中国女足精神:无畏风雪、勇毅前行、永不认输,永不言弃!
无论是中国女排还是中国女足,都将体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铸就了体坛传奇的精神瑰宝,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令国人备感振奋
上述材料能给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你联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立意参考】
①坚信精神的力量,做民族复兴的追梦人;②团结协作勇拼搏,克难奋进不言弃;③弘扬
体育精神,展现青春风采。 【作文评分标准】
起评分:建议起评分为 44 分。
评分标准:认真领会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 2021 年高考《语文试题评分参考》中的“作
文评价整体要求”,特别是“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的要求。
湖北省七市(州)2022届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回顾2021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卷、倦怠、躺平的现象。有学者认为:“我们是一个‘追赶超’型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很勤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也是勤奋工作的结果。我们完全赞成和鼓励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同时,我们反对常态化的过度劳累。”
逃离倦怠,远离喧嚣,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个体生活的质量,需要四个关键词: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外在的世界即便再嘈杂,我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清爽明白。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上述关键词中任意两个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组织的“逃离倦怠呼唤健康”主题演讲活动。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抓住“反对过度的劳累”“远离倦怠、喧嚣”“呼唤健康”等词语可知本材料主要讲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写一篇演讲稿用于参加学校组织的“逃离倦怠 呼唤健康”主题演讲活动。所以文章观点要明确,号召性要强。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顾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参考立意:1.避免过度劳累。2.选择健康方式。3.远离喧嚣,逃离倦怠
【解答】选择健康方式,保护身心的健康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选择健康方式,保护身心的健康”。毛泽东同志 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保障,但繁忙的学习工作、超负荷的压力、长期缺乏锻炼、生活习惯不良导致了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只有做到体魄健全,心理健康,我们才有了学习工作的保障,未来才有条件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出疫情,我们看到了很多靠着自己强大的免疫力和积极心态战胜病毒的人们。科学研究表明,个人健康生活方式是保障身体健康最重要的策略,因此我倡议全班同学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锻炼”“保持积极心态”。 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睡眠还能起到保护大脑,提高办事效率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挑灯夜战”。有人是因为拖延导致没有及时完成任务,更多人则是经过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觉得不熬夜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浪费时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无人管束的自由让不少人尝到了熬夜的甜头。然而熬夜不仅会使视力下降,更会使得免疫力下降。因此为自己的身体着想,我们要学会时间管理,保证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健康生活,要养成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爱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的食物;还有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原因导致肥胖人口的与日俱增。粗粮、细粮、荤素都要进行合理搭配,还要根据性别,年龄等具体情况确定需要摄入的热量。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只有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做到全面营养均衡。因此我希望同学们能克服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的毛病,养成科学膳食、均衡饮食的好习惯。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科学而适度健身是健康生活的保障。坚持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抵御病毒入侵。锻炼还可以减压,如果压力大的时候,跑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减压方法。锻炼还能减肥瘦身,合理的锻炼也可促进新陈代谢。除了身体方面的改变,锻炼还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方面的愉悦。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而健康的心态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激情;消极而灰暗的心境会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一蹶不振,而有的人会及时调整心态。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有人不小心染上新冠肺炎,就觉得希望顿失,结果由轻症转为重症;有人即使患上重症,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接受治疗,最终转危为安,成功痊愈出院。良好心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此有利,我希望同学们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任何财富都不可比拟。健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拥有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我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还可以使我们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健康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抖音泛滥的当下,有些年轻人似乎发现了实现梦想的捷径,于是在抖音中推介自己,整天侃天说地,侃理想。如果这些年轻人知道一些古人名句,或许会有所醒悟,例如,《礼记》中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元朝苏天爵说“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明朝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等。
作为复兴中国梦的中国青年,你对此有何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参考立意】
①梦想是干出来的;
②空谈误己,实干兴国;
③复兴中国梦,唯有脚踏实地;
④以实干之我助力复兴中国梦;
⑤青年当脚踏实地;
⑥“说”得好,不如“做”得实。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
【解析】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当下一些年轻人忙于借“空谈”实现梦想的现象,二是三则古人关于“空言”的观点。材料寓意比较明朗,考生稍加分析就能概括出其旨意,关键是如何辩证把握“空谈”“实干(实践)”与梦想(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提示语也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考生的特定身份——“复兴中国梦的中国青年”,二是写作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第一点就要求考生把握写作者特定的写作身份,也就是说考生的“感悟与思考”理当是“复兴中国梦的中国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论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荀子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参考
【解析】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带有较为明显的思辨性。傅玄的话包含两个含义,前两句强调环境对个人修养、成才的重要性,这两句广为人知。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后两句,“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两句强调的是个人应积极主动改变环境,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论语》中的思想和荀子的观点更印证了个人价值的真正含义。本材料的启示意义在于:“躺平”“躺成”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样子,当代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宽广的襟怀,用自己的才能与人格魅力辐射周围,影响他人,影响环境,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次作文应重点阐述个人修养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突出个人主观能动性。若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则属于非核心立意。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新冠疫情意外爆发以来,迄今为止已经蔓延到世界各个地区,并且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异出现,并造成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有人认为这种意外的爆发就是世界的一种不确定性。什么是不确定性,就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了他预先发展的轨道,使得人们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难以预见、把握。有人对此感到茫然,也有人对此充满信心,坚信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滚滚向前。同样每个人的人生也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无限挑战的魅力。
对此,如何看待种种不确定性,请结合你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个人的理解。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材料借新冠疫情带来了“不确定性”的话题,并由此给出了不同的人对于“不确定性”的反应。乐观的人会对“不确定性”抱以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虽有暂时悲剧性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历史潮流仍是积极发展的;此外,“不确定性”因其变化性、丰富性,而让他们有了对迎接挑战的无限向往。而部分悲观的人,则会认为“不确定性”使人对未来无法预见和把握,会带来更多的失误或失败。针对上述问题,本次写作就是要求思考“不确定性”对我们的真实影响,以及我们对于“不确定性”应有的态度。从“不确定性”自身而言,它可给人们带来风险、危机以及无所适从的不安甚至畏惧,但同时也会有机遇和惊喜,双方自成思辨关系。那么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中,最应该做的,是能够清醒地做出抉择,从各种变化中找到最有可能实现的路径,不在乱花迷眼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参考立意:1.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成长。2.面对不确定性,要顺应趋势,把握规律。3.面对不确定性,要有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态度。
【解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面对反复无常的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人陷入了迷惘的茫茫大雾之中,忧心忡忡;有人却于不确定的萧瑟风雨中笃定前行,扬帆远航。面对云波诡谲的人生之路,我认为我们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请君为我倾耳听: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不确定性实乃人生的常态。参差多态乃是生活的本质。现在的疫情依然牵动着国人的心。告别2020年的疫情,我们以为迎来的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却想不到疫情会再次席卷而来。吉林、上海先后成为疫情的重灾区,这种不确定性使我们更加注重日常的防护,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前段时间的东航失事事件更是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心灵震荡。那么多鲜活的生命旦夕之间便消失在这个世界。有人家庭幸福,有人声名显赫,有人家财万贯。然而,不确定的闸门一打开,名与利,生与死,一瞬间就成了定局。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应抱着“得之我命,不得我幸”的态度吗?我认为,既然不确定的我掌握不了,我能把握的就是我能确定的。既然未来我把握不了,我能把握的就是当下。 请君为我倾耳听:等闲平地起波澜,于不确定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能够确定的就是自己的心志。且看王安石实行变法改革,尽管受到诸多阻挠,但他无畏前行,后来虽然招致失败,但他于不确定中勇毅前行的精神,岂不令人钦佩?且看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从黄州贬到惠州,再从惠州贬到儋州,面对政坛的云波诡谲,他坚持心之所向,吟啸且徐行,收获了“苦雨终风也解晴”。他们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没有自怨自叹,而是坚定信念,笃定前行。由此观之,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要自信笃定地应对。请君为我倾耳听:文似看山不喜平,不确定性让人生充满了无限挑战的魅力。我们看电视剧,最反感的就是千篇一律的玛丽苏剧情。主角拿着大男主、大女主剧本一路升级打怪,登上人生巅峰。我们喜欢反转,喜欢不确定性。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部大戏呢?你是喜欢平平淡淡、索然无味的白开水,还是加入姜汁的可乐呢?姜是辣的,可乐是甜的,不同口味调剂的姜汁可乐才胜过白开水。你看,江梦南面对人生不确定性,自学唇语,克服重重困难,上演了一出逆天改命的人生大戏。你看,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迫搁笔,转而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终成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试想,若是他们拿的都是大男主、大女主剧本,他们还会成为不确定性剧本中的最佳主角吗?诚然,不确定性让人心生焦虑,患得患失,但是它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能做的便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点评】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华师一附中等八校2022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合理负重,轻装前行
鸟,以一双翅膀迎接风雨;人,以一对肩膀挑起天地。不管是瘦弱的,还是强壮的,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天地间的重重压力。
承受是一种力度,它是上帝赐予人类处理困难的通行证。在承受中,如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就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他默默承受着屈辱和痛苦。他卧薪尝胆,以苦行激励自己;他不忘国耻,暗中积蓄力量,苦思复仇。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他诠释了“承受”的精神实质:努力地自求上进,决不停息,决不懈怠。
承受是一种品质,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
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个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无比悲惨。但他却说“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
记得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保持一个谈笑自如的我;没有对世情的彻悟,洒脱的生命情怀,也就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心境。
但是否负重一定会取得成功呢?那么为了快速成功是否要负重很多呢?其实不然,如果负重过多,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还会将自己累垮。所以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度,这个“度”是其在合理范围内得以发展的一个标准,只有在这个合适范围内“承受”,才能打败困难,而不是被困难打败。
比如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为了取得好成绩,没日没夜地在家刷题,导致每天精疲力尽,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考试时也无法打起精神来答题,总也得不到好的成绩。更有甚者,给自己过多的负重还有可能使自己患上抑郁症,林肯公园主唱因为生活节奏过快,还想出一些好的作品,强迫自己晚睡,一直在工作,最后不但没取得应得的成果,也因过于劳累患上了抑郁症,最后灰心意冷,早早离开了人世。所以应合理负重,制定好计划,适当休息,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合理负重,轻装前行,让我们更加努力,走好我们自己的人生路,取得应有的成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审读此题材料,可以使用“关键词定位法”抓取信息:
材料一:泰戈尔
花——我热烈的爱它“承受”不住——花谢
弦——我强弹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弦断
材料二:米兰·昆德拉
我们——能“承受”住一切——这使人坦荡充实地活着
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泰戈尔认为花谢、弦断是因为它们承受了我们过多的爱和压力;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米兰·昆德拉认为人(我们)能够承受一切压力和负担,承受住重压,能让我们坦荡充实地活着。因此,可以看出两则材料中,对于“承受”这一核心关键词显然是二元对立的。泰戈尔强调万事万物(包括人)承受力都是有限的,超越限度就会受到伤害,过犹不及;米兰·昆德拉则充分肯定人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强调人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重压的承受能让人更强大,更坦荡更充实!在这两方二元对立的观点中,泰戈尔的视角是:人与承受的关系是施力者;而米兰·昆德拉的视角是:人与承受是受力者。
由此,我们围绕“承受”,就可延伸出考场作文小论点:一、“承受”要率先考虑对方的承受,给于有限度的爱(有边界)(不超出对方(可以是人或物)承受范围的承受);二、“承受”要充分激发自身,心灵因顶住重压变得强大、坦荡充实,重压能让我们提高“承受”阈值,曾益己所不能;三、“承受”于己,并未毫无休止地一直施压,因许多复杂因素影响,每个人的“承受”值有不同,要分类型、分场景对待,适度“死磕”,不“走火入魔”!(避免抑郁、绝望、崩溃,磨练心性,在绝望中找寻希望,能奋力扛住重压,也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有时候得放过自己,才不会倒下!)四、“承受”是承担该承担的,也是接受能接受的。承受是动态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人,过去不能承受的,今日成长成熟便能承受;过去熟视无睹的,今日则眼里不揉沙(不能承受或不愿、不必承受)。写作时应注意写作任务中的具体期刊约稿要求,不要忽视文体要求。
立意:
1.能“承受”重也能“承受”轻。
2.承受是接受也是承担。
3.在“承受”中变强在“承受”中温柔。
4.能学会“承受”,也能放过自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