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5月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06-02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2022.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企,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圏圏推出去的波紋。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③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圏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礼记?大传》里也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
“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⑤在这种富于伸縮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责,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责”的天下“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
②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礼”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费孝通用“梱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界限清晰,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
C.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构建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
D.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团体格局中,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即便如此,团体中的每个人对于团体的作用也都是相同的。
B.《礼记》中的“十伦”,即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中国人对于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因为在差序格局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但社会圈子会有伸缩变化。
D.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差序人格加强了差序格局的固化;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最终会限制民族的创造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3分)
A.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増广贤文》)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D.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4分)超然客gongzhong号
5.《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贾探春被嫡母王夫人安排协理大观园时,她的生母赵姨娘希望她能拉扯一下自己的亲戚,多给她亲舅赵国基一些安葬费,探春却主奴分明未让步半分。请结合材料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对这一情节进行解读。(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6?9小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地艰辛.不能想,是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ーー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紋。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エ”,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⑥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ーー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秤对軒。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絶,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朱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写了大地之大,可以使人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所以“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B.第③段我与父亲的谈话,直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辛苦,体现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了对父亲坚韧品格的敬佩之情。
C.第④段“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意思是鹅黄的秧苗布满大地,构成了壮阔的图画,但其中又承载着农民艰苦的劳作,包含“悲”的成分。
D.第⑥段瞳孔里永远是汪洋的我只能看到明媚的色彩,看到收获,我的不更农事、不晓稼穑之苦,进一步反衬大地上艰辛劳作的父辈们。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将村庄说成“海上的一座孤岛”,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根,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第④段使用暗喩,将“密密麻麻的(秩苗)”比作“指紋”,体现了庄稼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赞美,对大地的崇敬。
C.第⑦段描绘大地丰富的声音,笔墨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写出了作者深厚的乡土情结,对大地的赞美和热爰。
D.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强调了作家创作对人们感知大自然感染力的重要价值,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农村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解释。
8.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划线句中“庄稼的逻辑”含义的理解。(4分)超然客gongzhong号
9.有人评价毕飞宇的文章追求一种“诗性语言”,试结合本文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遣使分赈诸州。是月,视学。诏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像,自为赞,书于孔、颜座端,令文臣分撰馀赞,屡临视焉。尝谓侍臣曰:“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于是臣庶始贵文学.帝尝讲求辅弼,谓左右曰:“朕闻范质居第之外,不殖货产,真宰相也!”是曰,以质及王溥、魏仁浦同辅政。旧制,宰臣上殿,命坐而议大政;其进拟差除,但入疏状,画可降出,奉行而已。质等自以周朝旧臣,稍存形迹,且惮帝英睿,乃请用札子,面取旨,退,各疏其事,同列书字以志.从之,坐论之礼遂废。二年春正月,度民田。周世宗末年,尝命官诣诸州度民田,而使者多不称。至是,帝谓侍臣曰:“度田盖欲勤恤小民,而民敝愈甚。今当精择其人。”遂分遣常参官诣诸州。寻诏州县课民种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又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一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凶歉.乾德元年秋七月,帝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庑,指白起像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岂宜受享!”命去之。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寢殿令洞开诸门皆端巟轩豁无有瘦蔽谓左右句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宮中苇帘缘用音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永康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帝曰:“尔服此,众必相效。”禁之.主一日劝帝以黄金饰肩舆,帝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饰以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祖建隆以来诸政》)
材料二:
贤良曰:盖挠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
(选自《盐铁论?救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B.受禅初/顿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C.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D.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赞,文体的一种,以颂扬为主,多为韵文。文中是对孔、颜的颂杨。
B.札子,指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
C.义仓,旧时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公益粮仓,与“官仓”相对。
D.两庑,指宮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本文中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祖重视文教,他曾多次到国学视察,扩大、修葺祠堂庙宇,还想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以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
B.宋太祖同意了范质等的请求,废除了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在此以前,宰相等重臣上殿议政,可坐在皇帝赐的座位上。
C.宋太祖因范质不置办宅第以外的产业而称赏他为真宰相,又让按比例抽取官府所收的两税,贮存起来防备奸凶。
D.宋太祖在乾德元年下令将秦将白起的塑像从武成王庙配祀中移除,因为白起曾经杀死已经投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寻诏州县课民种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
(2)盖挠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
14.上位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到节俭?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①;云山摛②锦,朝露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④,似二陆⑤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释】①耿耿:明亮。②摛(chī):舒展,铺陈。③(tuán):形容露水多。④长安:代指宋都汴京。⑤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青时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孤”“青”“野”“残”四字,渲染了旅途中凄清孤寂的环境和心境。
B.“渐”字领起的十六字形成对仗,所描写的早行景象宛然在目,极具画面感。
C.“用舍”三句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一样都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超然客gongzhong号
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
16.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孔子的诱导,子路率先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处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 “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姚鼐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在日出前云彩的变化过程。
(3)一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典型,引发了后世诗人对他的无限景仰,如“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暮春时节,气温升高, ____________,四野明净,生机盎然。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在此时踏青,追根溯源,这一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处于这一时期中的清明、谷雨节气所体现的物候特点,加上唐代之后清明对于相邻的上巳、寒食的节俗融合,人们便地对此时春游更加习惯和偏爱。
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在墓前食用贡品、郊游春嬉的习俗已____________。杜甫《清明》有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描绘了彼时男女老少乘船骑马、踏青赏春的热闹场景。
到了宋代,春日里的习俗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人们常常阖家携带酒食,到郊外园地亲近自然,这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现出的氛围____________,正是“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吐故纳新 水到渠成 蔚然成风殊途同归
B革故鼎新 顺理成章 蔚为大观异曲同工
C吐故纳新 顺理成章 蔚然成风异曲同工
D革故鼎新 水到渠成 蔚为大观殊途同归
19.请写一段话,描写踏青赏春的某个场景。(5 分)
要求:(1)集中表现出热闹喜庆的氛围,抒情合理;(2)运用疑问句和比拟修辞;(3)不超过8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外来入侵生物已经超过630种,其中发生面积较大、可以产生明显危害的就有10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13年,外来物种入侵的频率和扩散的速率大大加快,平均每年新增入侵7~8种,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30-50倍。
有统计显示,原产于北美洲的扶桑绵粉价是世界棉花、蔬菜的主要害虫。目前已入侵我国15个省(市),其中既包括主要棉产区新疆、山东、河北等,____________云南、广东、山东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70多亿元。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____________,还会导致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被侵入地的物种数量由入侵初期的13科33种减少到5科5种,物种丰富度下降了约85%。
____________。例如,人如果被红火蚁叮蜇,轻者皮肤出现瘙痒、疼痛和红肿,过敏体质者则可引发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应了其至发生过敏4生休克和死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过敏体质者既可引发全身性紅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又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B.过敏体质者既可发生全身性紅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又可引发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C.过敏体质者则可发生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
D.过敏体质者则可引发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被称为“破坏草”的紫茎泽兰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
B.紫茎泽兰被称为“破坏草”,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
C.紫茎泽兰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被称为“破坏草”
D.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紫茎泽兰被称为“破坏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为建国家种子库而献出生命的钟扬曾在演讲中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家夏衍先生在《种子的力量》中说,当种子落在瓦碎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カオ有磨炼”.
鲁迅先生还说过:“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结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不要套作,不得抄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C项“圈子的范围取决千每个人势力的大小"错。)
2.D(A项,“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错误;B项,”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的不是“十伦”;C项,“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指的是“团体格局"的特征。)
3.A
4.①材料一以对比手法提出论点,先指出西洋社会组织是团体格局,而中国乡土社会组织是差序格局,以二者的不同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特点,全面突出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②材料二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在差序格局的制约下形成了差序人格,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更好地领会作者观点。
5.①生母赵姨娘希望探春网开一面,是因为她认为探春应该基千血缘关系,根据“长幼"“亲亲”的差序原则,多给母舅赵国基一些安葬费。
②而探春作为传统家庭的一份子,协理大观园,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因此主奴分明不肯让步。
③赵姨娘虽然是探春的生母,但根据当时的人伦礼法,王夫人是探春的嫡母,也就是她的母亲只能是王夫人,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礼法规定必须执行,所以不肯让步。(任选两点即可)
6.B(“第③段直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辛苦”错误,这一段主要是写“我”和父亲对“那个时代”的感受,应是“侧面表现”)
7.D(”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农村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解释“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8.①青与黄、荣与枯的不断循环;②艰辛的劳作能够获得收获;③艰辛和诗意的融合。
9.①语言富含抒情意味和哲理色彩,如“泪流满面的事实“,表达了对大地的复杂感情和深沉地思考;
②意象隽永,作者挑选“孤岛”“沙漠”“汪洋”“泥土””指纹”等具有抒情意味的意象,含蓄委婉地抒情;
③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文章多用反复和排比,如“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叶对叶,芒对芒,杆对杆“不仅形式上像诗,更使抒情富有气势。
④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间、夸张等,细致生动地描摹了大地上丰富的色彩声音和农人的生活,满是作者的深情。
(一点两分,答出三点即可,超然客gongzhong号)
10.B
11.D(“文庙”错,此处指唐开元年间为了祭祀姜太公仿照文庙而建造的武庙。)
12.C(“奸凶”应为“荒年歉收”)
13.(1)不久,诏令州县督促百姓种田,长官在春秋两季巡视,记载下来作为法令。
(2)纠正弯曲的要用正直的,制止奢侈的要用质朴的。
14.①节减日用(车马服饰简朴);②除去园池;③减少田宅。
15.C(“用舍”三旬表达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16.①上阅“月华”“晨霜”“云山”“朝露”等意象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意境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
②下阅“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旬,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的不如意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③下阙“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表现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
④整首词多用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
(一点三分,答出两点即可,超然客gongzhong号)
17.(l)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示例1: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示例2: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阳
示例3: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示例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8.C
19.略
20.C
21.A
22.①也包括主要蔬菜生产基地
②不但给农业林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③外来入侵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23.参考高考阅卷标准文言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日,派遣使者分别赈济各州。这一月,太祖视察国学。下诏扩大、修茸祠堂庙宇,雕塑绘制先圣、先贤像,亲自撰写赞词,书写在孔、颜塑像的底座,让文臣分别撰写其他先贤的赞词,并多次亲临国学视察。太祖曾经对身边的臣子说:“朕想要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从此臣下百姓开始重视文献经典。太祖曾经评论辅佐大臣,对身边的人说:“我听说范质在宅第之外,不经营置办货物产业,是真正的宰相!”这天,他让范质和王溥、魏仁庸共同辅佐朝政。按照过去的制度,宰相等重臣上殿,都坐在皇帝所赐的座位上议论大的朝政;他们的奏呈事项官职任命,只写入对政记录,皇帝说“可"降下旨意,奉行就可以了。范质等人自认为是后周旧朝的臣子,过去所作所为有些问题,而且忌博宋太祖英明聪慧,就请示使用"札子”,当面领取旨意,退回去后各自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办法,共同在“札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来记录(而后呈递皇帝裁决)。宋太祖同意,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就被废除了。建隆二年春正月,丈量民田。周世宗末年,曾经命令官吏到各州丈量民田,但是使臣大多不称职。到这个时候,太祖对侍臣说:“丈量民田本来是要忧虑怜惜百姓,但百姓的疲惫更加严重。现在应当精心选择合适的官员。”于是分别派遣常参官到各个州郡。不久,诏令州县督促百姓种田,长官在春秋两季巡视,记载下来作为法令。又设置义仓,官府收取的两税,每一石中取出一斗,贮存起来防备荒年歉收。乾德元年秋七月,太祖到武成王庙,一一观看两庞,指着白起的塑像说:“白起杀死已经投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哪里适合享受配祀!”命令移去了它。太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节制伶省,秉性自然,不故意矫揉造作以掩饰自己。接受后周禅让的初期,很喜欢便装出行。他曾经坐在寝殿,下令敞开各个门,都笔直开阔,没有遮蔽,太祖对身边人说:“这如同我的心,如果有奸邪歪曲,人人都能看得见。”宫中的苇帘,边缘用的都是青布,太祖经常穿的衣服,也都是浣洗过多次的。永康公主曾穿装饰着翠乌的羽毛的短袄,太祖说:“你穿这样的衣服,大家就会效法你。”不让她再穿。有一天永康公主劝说太祖用黄全装饰肩舆,太祖说:“我拥有天下的财富,用全银装饰宫殿,财力也能够办到。只是想到我替天下掌管财富,怎么能够胡乱使用!”
材料二
贤良说:纠正弯曲的要用正直的,制止奢侈的要用质朴的。从前,晏婴做齐国宰相,一件狐皮袄穿了三十年。所以百姓奢侈,就用节伶对他们做示范;百姓节伶,就用礼义对他们做示范。现在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果真能够节减车辆,穿规定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伶,做敦厚朴素的表率,罢掉园池,减少田地和房屋,对内不限制市场经商,对外不管理山川湖泽的资源,使农民有土地耕种,妇女能够出卖纺织品;这样,国家就会贫富调均,社会安定,没有聚积不足的弊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