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电竞logo > 上海高考 > 上海高考复习 > 上海高中语文 >正文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08-26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混合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大学之道》)

3)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从智慧、仁义、勇敢三个角度阐述君子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所作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过于偏执,反而会失败,因而老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准备了半年,你弟弟的演出如期举行,祝贺他此次演出成功,众人给予他的评价,实在是过誉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困惑我多年的问题,让不才这么一说,就解决了,真是高见,希望今后能够多闻指教。

C刚才李教授抛砖引玉,讲得非常精彩,现在由我发言,献丑了。

D我亲爱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电话号码作废,这是我的新号,敬请惠存,以后多多联系。

2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中国》)

①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②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④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⑤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A②③⑤④①B⑤③②④①C⑤②③①④D③④⑤②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历史剧的诗性品格

刘和平

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在观看历史剧时能够更方便及时地搜索史料,将剧中情节与史料比对。于是,历史剧的创作是否符合史书记载的史实,往往成了网上的热议,迅速激化长期存在的所谓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争,给创作者和观众同时带来困扰。

②黑格尔说:历史叙述是与历史事迹与事件同步出现。单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像是个悖论,因为从来没有历史叙述和历史事迹、事件是同步出现的。所以黑格尔的论断应该有更高层面的理解。在《史记》中,很多地名都是司马迁自己安上去的,如他把庐山命名为庐山的时候,就是参照了最具有记载意义的事件——匤庐七子曾经在这座山里结庐隐居,这一刻,他的叙述和曾经的事迹和事件就同时发生了。我们能不能这么认为:真正的历史叙事者往往是与历史心灵契合,身临其境。当遥想变成了邂逅,这也正是对我们每一个历史的叙述者的启示。历史学的叙述尚且这样,历史剧的叙述更是这样。

③如果说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必须基于考据与考证,那么诗人则旨在用美学的眼光看世界,旨在讲述一个好的故事。(A)当然,这里所说的诗人是广义的,用在我们的行业就是剧作家。当一个历史记载的事迹和事件在事实上的可能性更大,却不是一个好的故事时,作家就不会采纳这种说法,而宁愿采纳另一种版本的故事传说,想象、虚构一个属于好的故事的历史讲述。比如,荷马在其史诗中将特洛伊之战归因为海伦的美貌,而历史学界所考证的种种版本里,特洛伊之战十年,海伦并不在城中,战争的起因是波斯人对希腊人远古的仇恨。这说明,荷马在叙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放弃了那些更接近事实可能的版本,而是选用并大胆虚构和想象了大家至今喜闻乐见的海伦的传说。

④究其深层原因,诗人所讲述的历史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思潮,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另一种向往。(B)好的历史故事所承载的往往是历史思潮。这也许就是诗人虚构和想象的历史与历史学者记载的历史能够长期并存的根本原因。

⑤既然历史剧的源头是史诗,那么历史剧理应具有诗性的品格。(C)然而,在我国,当现代意义的历史剧这一命名被界定后,在继承传统戏曲和借鉴西方戏剧电影嬗变的过程中,却一度陷于两难的困境,即历史剧之需要保留剧作者自由虚构和发挥想象的叙事特征,而历史剧之历史却又要求尊重历史文献记载的史实。

⑥关键问题还是虚构。(D)我国曾对历史剧定下的铁律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种虚构和想象必须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在这个基础上,虚构的故事更能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这正是历史剧基本的诗性品格。

⑦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诗性叙事的另一基本品格是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礼记·诗教》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温柔敦厚之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对历史人物要取一种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这种了解之同情,既是对笔下的历史人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也是向受众传递美好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给予希望与期待。白居易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洪昇著名的剧作《长生殿》,都对杨玉环的身世和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他们宁愿相信杨玉环并没有死,而是得到了救赎。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性传说不仅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民众,甚至影响了邻国日本的许多民众。直至现在中日合作的电影《妖猫传》,依然延续着这个传说。

⑧温柔敦厚另一条要旨是不贩恶。人性最大的恶之源,是情绪上的恶,从我就是看那个人不顺眼,看不得那个人好,到我就要不择手段干掉他,这样的人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确实都有,但这样的人格不值得写进诗性叙事的文艺作品之中。现在有些宫斗戏就在写这样不可理喻的情绪恶人。以为剧是爽了,结果爽到网友纷纷留言想把剧中人弄死,甚至有网友直接迁怒于演员,不可理喻。

⑨以上叙述,旨在强调,无论是历史剧还是假托历史的古装剧,都应秉承诗性叙事的品格。剧作者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媒体时代的观众互动也还有许多了解之同情的上升空间。

(选自2020年11月25日《文汇报》,有删改。)

3联系上下文,说说“邂逅”一词加引号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众在观看历史剧时搜索史料,将剧中情节与史料比对产生争议,给创作者带来困扰。

B荷马借助虚构和想象将特洛伊之战归因为海伦的美貌,讲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

C诗人虚构的历史与学者记载的历史长期并存,说明历史故事所承载的是历史思潮。

D人格之恶常见于历史和现实生活,写进文艺作品中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观众宣泄情绪。

5原文在删改中省略了这个例证:

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咏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民间,尤其是在元代出现了《关大王单刀赴会》等诸多演绎三国的说唱和戏曲,都是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心目中所希望看到的英雄故事。

根据文意推断,这个例证最可能出现在文章_____处。

6请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7请以高中所学课文《窦娥冤》为例,谈谈该剧所隐含的“诗性品格”。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8画线段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分析选文中刻画老汪癖好这部分内容(文中加粗段落)的作用。

10有人建议用“塾师老汪”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人则建议用“有朋自远方来”,你会选择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11请根据节选部分内容,并结合阅读《乡土中国》的认识,分析造成老汪四处流落,难以落脚的生活境遇的原因。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

(元)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齐木苍苔。当时月明,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消魂。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

12“黄钟”为这首曲的__________

13下列对本曲的上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问”,既写出诗人不堪问询的愁怀之深,又引出摧人心肝的原因是“前朝事”。

B“鹧鸪啼处”,从听觉上渲染凄清的气氛,赋予其留恋不舍、悲伤哀切的象征意味。

C“青山故国”,指故国如今青山依旧,借景抒情,寄托了诗人对于故国的美好祝愿。

D“月明”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盛今衰的感慨。

14这首曲的下片虚实结合,请加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傲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②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

③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莞裔,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裔,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潘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④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途于邹_____以千金为鲁连寿_____

16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主人殡棺_____

A.背对B.加倍C.违背D.陪伴

2)不敢入于邹_____

A.顽固B.当然C.所以D.坚决

17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18将第③段波浪句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进行标识。

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19③段鲁仲连能言善辩,说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赏析。

20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本文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善最堂卷后

(明)刘基

①武林陈舜中以善最名其堂,介其友富君子明求予言。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于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②所谓善最者,盖本于东汉东平王。王之言,天下之格言也,人以是而服膺焉。圣贤之为道,不外是矣。然之云,不过概而言之,求诸实践,必有其方,不可徒云云而已也。

③今夫世俗之人,类以自名也,观其行而不掩道之不明□久□。夫善未易择也,恭与谄相邻,讦与直相似,小谅贼信,小慧贼智,小刚贼勇,小不忍贼仁,故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疑似之间,禽跖分焉,可不慎哉?是故择焉而不得其中,道焉而不知其穷,古之人有为之者,杨墨是也。知焉而不能蹈,好焉而不能用,取其名不必其实,古之人有为之者,郭公是也。若人之心,未尝不自谓已能善也,而卒于不善。为善之名,岂易当哉?

④且题匾之设起于何人乎?盘之铭,几杖之书,朝夕警省,淬厉以成其德,非炫外以为观也。今之揭于轩,标于楣,大书以示于人者,其果有志于自警乎?抑将从事于咏歌以为娱也?故屈子曰:善不由外来,名不可以虚作也。

[注]①“所谓”句:东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什么事最快乐,东平王说:“为善最乐。”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BCD

2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匡正自己的学问。

B从求文章和写文章两方面指出“言”不可随意。

C陈舜中随意向作者求取文章是不合适的。

D作者认为他写文章可以帮助陈舜中明白道理。

23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圣贤类比陈舜中,指明他应该如何行善。

B将陈舜中和圣贤对比,指出他应如何为道。

C强调“为善”落实到实践中必有其方法规律。

D指出圣贤关于“为善”的见解是笼统的。

24根据第③段,概括世俗之人“卒于不善”的原因。

25④段文字说理有力,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七、材料作文

26当今社会,小到周围人的一颦一笑,大到社会重大事件的披露,不少人总是用怀疑的目光去审视他人行为的动机,事件的真实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怀疑正成为很多人的本能反应。

对此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壹、皆、彰、矜、知、惑、惧、执。

2

1D

2B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过誉”的意思是过分称赞,多作谦辞。语境是说“你弟弟”,应该用敬辞,原词敬谦误用。

B.“不才”的意思是没有什么才能,多来表示自谦。语境是对别人的称呼,应该用敬辞,原词敬谦误用。

C.“抛砖引玉”的意思是用自己先发表的粗浅、不成熟的观点或文章去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或佳作。是谦辞,语境是“李教授”的观点,应用敬辞,原词敬谦误用。

D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第一空之前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可知,上一句讲的是人的孤立和隔膜,因此第一空讲的也应该是和人有关的孤立和隔膜,与之相关的顺序是⑤。由此,可排除AD

由最后一空后面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可知,最后一空提到的应该是“地方性”,与之相关的顺序是①。由此可排除C

句中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与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相照应,又与②“村和村之间的关系”紧密照应,④“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与②“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联系紧密,且④中“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内容是对上文⑤③②的综合分析,最终确定逻辑顺序为:⑤③②④①。

故选B

3“邂逅”一词,指的是历史叙事者能够身临其境,与历史心灵契合。引号作用是有特殊含义。

4D

5B

6.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指出我国历史剧的两难困境。

7.(1)《窦娥冤》故事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真实地反映元蒙统治下的时代悲剧,表现下层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能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
2)窦娥发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表现善良人民的美好愿望,体现诗人温柔敦厚之旨。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把握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邂逅”一词,本义是不期而遇。根据语境“真正的历史叙事者往往是与历史心灵契合,身临其境。当遥想变成了‘邂逅’,这也正是对我们每一个历史的叙述者的启示”可知,此处的“邂逅”有特殊含义,指的是历史叙事者能够身临其境,与历史心灵契合。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目的是为了便于观众宣泄情绪”错,由原文“现在有些宫斗戏就在写这样不可理喻的‘情绪恶人’。以为剧是爽了,结果爽到网友纷纷留言想把剧中人弄死,甚至有网友直接迁怒于演员,不可理喻”可知,观众宣泄情绪是这些宫斗剧“贩恶”导致的结果,不是其创作目的。

8.(1)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文言,读来别有风味。白话口语,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文言词语的运用,使语言文雅。(2)以老汪讲解《论语》中的经典文句为例,说他翻来覆去讲十天还不能给学生讲解清楚,以此体现他腹有诗书,却不善言辞的性格。

9.(1)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他渴望有知己,却始终不被理解,只有自我排解。社会上类似老汪这样的人物不胜枚举,作者塑造这样的典型形象,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2)老汪的孤独落魄揭示出“人精神上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这一主旨,作者其实是借老汪这一人物形象呼吁社会要多人的内心世界。

10认为“塾师老汪”更好:(1)以“塾师老汪”为题,突出其教书的情节,故事情节更显完整;(2)老汪是小说的主人公,以“塾师老汪”为题,更能突出其“塾师”的身份,表现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苦闷;(3)小说主要表现表现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苦闷,以“塾师老汪”为题,能够更好地揭示主题。
认为“有朋自远方来”更好:(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主人公老汪给学生讲课时的重要情节,也是结尾老汪把老宋视为知己的典型情节,以此为题,更能突显此情节的重要性,使结构更完整。(2)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解读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是孤独不乐。以此为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3)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题,更能表现知识分子精神上无人理解的苦闷。

11.《乡土中国》指出,圈子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圈子的观念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圈子建构了乡土社会的独特人际关系。
老汪是一个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分子,在私塾教书,而又不善言辞,而他所面对的是与他不在一个圈子的人群,所以教书学生听不懂,老婆不理解他,也没有有共同语言的朋友,没有人理解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他才四处流落。

12.宫调

13C“寄托了诗人对于故国的美好祝愿”错,“青山故国”,意思是青山依旧,可是故国已被历史的潮流卷走。抒发了深切的物是人非、家国破败之悲。选项曲解文意。

14.下片开头两句借梦境追忆过去之恬静生活。梦醒来回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无限,令人留恋不已;接着遥想“旧家”,如今是处处寂寞,沓无人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以上都是虚写,梦境与想象的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沧桑的慨叹。
最后三句为实写,营造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
下片虚实结合,在想象与现实的交替中,可见作者飘零的现状,深切表达出作者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将怀念与失望交结在一起,动人心肠。

15. 借 祝寿

16A C

17.那秦国,是一个鄙弃礼节道义而崇尚以斩获敌首计功的国家,国君靠着权术来驾驭各级官僚士人,像对待仆役一样役使本国人民。

18.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19.用了激将法,用夸张的言辞激发新垣衍的不满;进而通过举例、类比,通过弱小的鲁国和邹国人民都能反抗强大齐国,表明魏国完全可以与齐国抗衡。

20.鲁仲连解赵被围之急而不居功自傲,不慕名利,拒收千金;李白以淡泊闲适、潇洒放达为精神追求,与鲁仲连志趣相投,对其产生共鸣。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假途于邹:从邹国借路而行,假:借。

以千金为鲁连寿:把千金送给鲁仲连为他祝寿。寿:祝寿。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丧主一定要把灵柩转换方向。倍:通“背”,背对。

故选A

2)句意:所以齐洛王不敢进入邹国了。固:所以。

故选C

参考译文:

鲁仲连是齐国人。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

他曾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国的军队围困了邯郸。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就去求见平原君,对平原君说道;“这件事情您想怎么处理?”平原君说“前不久,赵国在外面损失了四十万大军,现在秦军包围了国都邯郸,而我却不能让他们撤兵。魏王派来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国为帝,如今这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胆敢议论国家大事!”鲁仲连说:“我当初还觉得您是天下贤能的公子,我今天才明白您其实不是。从大梁来到赵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里呢?我请求替您斥责他一番,让他回魏国去。”平原君说:“那就让我来为您介绍,让你和他见面。”平原君于是面见新垣衍说:“东方的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里,我来替您介绍,让他跟您成为好友。”新垣衍说道:“我听人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贤士。我是魏王的臣子,我出使赵国是因为自己有事情要办,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将你在这里的事情透露他了。”新垣衍只好答应。

鲁仲连见到了新垣衍,说:“那秦国,是一个鄙弃礼节道义而崇尚以斩获敌首计功的国家,国君靠着权术来驾驭各级官僚士人,像对待仆役一样役使本国人民。他如果无所顾忌地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就只有跳进东海去死了,我不甘心做他的顺民。齐愍王到鲁国去的时候,夷维子替他拿着鞭子像随从一样为他赶车,向鲁国人问道:‘贵国将要用什么来招待我们的国君呢?’鲁国人说:‘我们会用十太牢的礼数来招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从哪里学来的礼节,竟然这样接待我们的国君?我们那位国君,是天子。天子巡查各个诸侯国,诸侯应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大堂下面伺候天子用饭,等天子吃完饭,才可以退出去处理本国的朝政。鲁国人把关口的大门锁上,不肯接纳他们入境。齐滑王无法进入鲁国,就想到薛地去,但要从邹国借路而行。就在这个时候,邹国的国君去世了,齐滑王想进入邹国的国都吊丧,夷维子又对邹国的新君说道:‘天子到邹国来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柩转换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的大臣们说:‘假如一定要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宁可拿着宝剑自杀。’所以齐洛王不敢进入邹国了。邹国和鲁国的大臣们,在国君还活着时没能尽心尽力地侍奉和供养,国君死后又不能周全地完成葬礼,可是当齐滑王想在邹、鲁两国行天子的礼仪,邹、鲁两国的大臣们却能够坚决地不接纳齐滑王。现在秦国是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梁也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都是据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在名分上都是王,看到它打了一次胜仗,便想顺从地尊奉它为帝,这使得韩、赵、魏三国的臣子比不上邹、鲁两国的奴仆、婢妾。”

新垣衍站起来,向他拜了两次,道歉道:“刚开始,我认为先生只是个普通人,我直到今天才明白先生是才德非凡(天下最优秀)的士人啊。请让我离开赵国,我不敢再劝赵国尊奉秦国为帝了。”秦军的主将听说这件事,为此向后退兵五十里。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把千金送给鲁仲连为他祝寿。鲁仲连笑着说道:“被天下才德非凡的人看重的(天下才德非凡的人所看重的),就在于替人排除祸患,消解灾难,解决纷争而不索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了。”鲁仲连于是向平原君告辞,离开了赵国,到死也没有跟平原君再见面。

21C

22B

23C

24.有些人对善与非善分辨不清,有些人知道什么是善却不去实行。

25④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和引用手法古人铭文自警成德而不炫耀,而当时人题匾咏歌为娱、大肆炫耀,二者形成对比,批判了当时人标榜自己、名实不一的流弊。再引用屈子的话,有力地强了“善”必须名实一致的道理。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表示停顿;表示判断等。

“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陈述或解释,或者疑问或反诘、祈使、肯定、感叹等语气;.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肯定、感叹的语气。

“乎”表示疑问和感叹。

“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直陈语气;感叹;命令或请求。

“观其行而不掩道之不明”与“久”之间就是短暂的停顿,不宜用“乎”“矣”,排除BD

“观其行而不掩道之不明久”,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不能掩盖不明道已经很久了。结尾宜用与“了”相同的“矣”,排除AD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句意为:立言用来阐明道,而向他人求话的人,将用来匡正自己的学识不足,言可以随便立吗?

“立言”为“写文章”;“求言于人”为“求文章”;“言可以苟乎哉”指“言不可以随便立”。

故选B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二段指出“善最”的由来,并指明圣贤为道,都不超过这个原则,即“为善最乐”。接着强调“为善最乐”的“为”,要去做,在实践必有实践中必有其方法规律。故此段意思是,强调“为”,指出“为善”落实到实践中必有其方法规律。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择焉而不得其中,道焉而不知其穷”可概括出“对善与非善分辨不清”;

“知焉而不能蹈,好焉而不能用,取其名不必其实”可概括出“知道什么是善却不去实行”。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说理特点的能力。

④段中,“盘之铭,几杖之书,朝夕警省,淬厉以成其德,非炫外以为观也”说古人铭文自警成德而不炫耀;“今之揭于轩,标于楣,大书以示于人者……抑将从事于咏歌以为娱也” 是说当时人题匾咏歌为娱、大肆炫耀运。二者形成对比,批判了当时人标榜自己、名实不一的流弊。

“故屈子曰:‘善不由外来,名不可以虚作’”运用了引用手法,表明善不是从身外来的,名不可以虚作。引用屈子的话,有力地强化了“善”必须名实一致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杭州陈舜中用“善最”命名他的堂室,通过他的朋友富子明请求我的话。立言用来阐明道,而向他人求话的人,将用来匡正自己的学识不足,言可以随便立吗?

所说“善最”,大概起源于东汉东平王。东平王的话,是天下的格言,世人因此佩服他。圣贤为道,不超过这个原则。但是说“善”,不过是概括地说法,求之于实践,必定有正确的方法,不可以只是说说而已。

今天世俗之人,大都以善自我标榜,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不能掩盖不明道已经很久了。善不容易选择,恭敬与谄媚相邻,奸邪与正直相似,小诚实迫害诚信,小聪明伤害智慧,小刚强危害勇敢,小不忍有损仁义,所以有不是礼仪的礼仪,不是仁义的仁义,好像和真的之间,是展禽(柳下惠,真君子)和盗跖(大盗)的区分,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所以选择而不能选择恰当,谈论而不知他们的真义,古代的人有这样做的,是杨墨。知道而不能实践,喜好而不能践行,取其皮毛而不一定得其实,古代的人有这样的,是郭公。至于人心,不曾不自己说自己能善,而最终不善。为善之名,难道容易担当吗?

况且题匾的作法(风气)是从何人开始的?古代器物上的铭文,用来从早到晚警醒自己,磨砺自己来成就美德,是不炫耀在外用来看的。今天在房屋门楣标榜悬挂,大书特书来向世人炫耀,真的是有志于自我警醒吗?或是从事于咏歌把它当作娱乐呢?所以屈原说,善不是从身外来的,名不可以虚作。



点击查看上海高中语文更多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