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百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09-05江苏省百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有变化而无重复,作品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上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个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性。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材料二:
建筑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然而,将建筑与音乐相联作比,完全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芬等人,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如意斗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西安大雁塔的层层叠叠,广东开平风采堂的立面构图,展示了建筑的渐变的节奏和韵律美;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层层推进,给人一种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建筑无论宫殿、寺庙,还是园林、民居,注重的并非单体的高大,而是群体的宏伟;追求的不是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是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自我的旨趣和品格。
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最根本的在于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在建筑中,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好像2/4拍子的乐曲,而一柱二窗的连续重复排列,就好比3/4拍子的“蓬恰恰,蓬恰恰”的华尔兹圆舞曲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如果说,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的组合创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那么,空间组合所蕴含的节奏和韵律往往成为激发人们建筑审美情思的最主要因素所在。王振复先生曾论述道:“优秀的建筑,由于成功地处理了建筑个体的各部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群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比例尺度,像一部成熟的乐曲,既千变万化、波澜起伏,又浑然一体、主题鲜明。这里有主旋律与副旋律、高潮与铺垫、独奏与合奏、领唱与和声。既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进行曲,又有缠绵悱恻、情切切的恋歌和清晰愉快的田园小唱。”
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之韵。一座建筑的内部由许多室内空间组合而成,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建筑审美时,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如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其空间序列清晰有致,有前序、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真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节选自《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复和变化的关系会带来“有持续性”作品单调枯燥、散漫凌乱等问题。
B.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是古今中外所有建筑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C.西安的大雁塔、北京的故宫建筑群及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均展示了建筑的韵律美。
D.人们将建筑与音乐作比,主要因为它们具有可以领略的韵律和节奏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为例证明重复和变化易使音乐的主题和变奏取得统一。
B.首都人民大会堂以简单重复的几十根柱子让其体现统一性和雄伟气概。
C.梁思成认为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建筑物都有其节奏和韵律。
D.只要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就可感受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建筑艺术之韵。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树木、船只及无尽的瓦陇重复排列取得画面的统一性。
B.李公麟的《放牧图》以无数匹马的重复、几笔线条的山坡及疏落的孤树体现匠心所在。
C.华尔兹圆舞曲以连续排列的节拍而体现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动作性美感。
D.四合院以庭院的数量、形状及木构建筑的式样、材料、色彩等达到千变万化的效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梁思成说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鸟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来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地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日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文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大量细节描写,细腻地展现了火车初到台儿沟时以香雪为代表的山里女孩争先恐后去看火车时的神情和动作,表现出台儿沟的封闭和落后。
B.“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既形象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天气的寒冷,又为下文香雪必须上车换铅笔盒从而滞留车上做了铺垫。
C.小说写台儿沟的姑娘们在车窗下用装有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和旅客和气地做买卖,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头脑精明、擅长算计的性格特点。
D.“哦,香雪!香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既是台儿沟的姐妹们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也是对香雪的勇气胆量和执着追求精神的由衷赞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香雪的美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以买货的旅客的眼光,描写了她“那洁如水晶的眼睛”,从侧面展现出香雪的清纯、美丽。
B.小说善于借助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细腻的场景来塑造人物,例如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就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展现出她的勇气和执着。
C.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以一种对生存状态独特的感知角度,向读者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D.小说运用诗意的语言,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台儿沟人的生活、山间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表现出人性、人情之美和诗化的环境之美。
8.“铅笔盒”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9.小说中的“一分钟”是一个极具匠心的安排,有着丰厚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现多指有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D.六艺,指《诗》《礼》《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师”的三项职责,我们一般理解为:“传道”是核心,“受业”为手段,“解惑”则是老师的具体任务。
B.作者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极具讽刺意味,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C.在文中,作者既赞扬李蟠能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的正确做法,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从而提出倡导从师问道的良好学风。
D.全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同时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手法,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气势,很有说服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劝学》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末“古道”的内涵。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十四个字写了六种具有夔峡地域特征的秋日景象,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以雄奇壮丽之景凸显人生悲壮,直接抒发了作者惆怅悲观消极之感。
C.颈联“万里”“常”“百年”概括了诗人安史之乱以来悲剧性的处境与心境,极具“沉郁顿挫”的情致。
D.尾联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潦倒不堪之因,动人心弦,全诗八句皆为对偶,音调铿锵,享有盛誉。
16.“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独”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感慨的同时,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徜徉世间、探访名山的快意想法。
(2)古诗词中常用比喻的手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来描写波涛力量之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来写刘裕北伐时的英雄气概。
(3)在诗人的世界里,许多植物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如《琵琶行》中,白居易描绘江边送别时,用“____________”之景增添了离别的愁情;《声声慢》中,李清照用“____________”来表现绵绵细雨敲击时的凄凉哀婉的心境。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____________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____________。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____________的国家。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8.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会不谋而合素养挥洒自如B.体验不约而同素质炉火纯青
C.体会不约而同素质挥洒自如D.体验不谋而合素养炉火纯青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我们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B.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C.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伽马射线本质上也是一种光,①____________,它的波长非常短,②____________,比普通可见光的能量高成千上万倍。( )伽马射线的能量却在10000eV以上,而且上不封顶。伽马射线虽然肉眼看不见,但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并不远。比如地铁和火车站的安检设备使用的X光机,其实就是利用了能量较低的“软”伽马射线。
在浩瀚的宇宙中,天体活动能够自然产生能量极高的“硬”伽马射线,成为天然的宇宙线加速器。当天体的活动非常剧烈时,可以在短时间内爆发出非常多的伽马射线,③____________,因此,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伽马射线暴”。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对比,紫光能量大约3eV(电子伏特),是被人类看到能量最高的可见光。
B.紫光是被人类看到的可见光,能量大约3eV(电子伏特),作为对比,它的能量最高。
C.作为对比,能被人类看到的可见光里面,紫光的能量最高,能量大约3eV(电子伏特)。
D.紫光能量大约3eV(电子伏特),作为对比,是被人类看到能量最高的可见光。
22.请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养育我们的地方。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一切一切,总是令我们难忘。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家乡拥有许多鲜活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感,不能忘怀的故事。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C
4.①举例论证,以祈年殿、隆兴寺、西安大雁塔等建筑为例论证中国建筑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以中国古代院落民居论证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之韵。(举一例即可)②比喻论证,用音乐的节拍比喻柱、窗的连续重复,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建筑具有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③引用论证,引用梁思成和王振复的评论,论证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
5.①“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如建筑的重复、反复出现等千篇一律;②“灵活性”强调设计和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重复之中,又有千变万化的出现,汲取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特点等。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是古今中外所有建筑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错,原文信息是“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不同材料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B.“以简单重复的几十根柱子让其体现……”错,原文信息是“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可见选项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只是一个重要因素。
C.“建筑物都有其节奏和韵律”错,范围扩大,原文信息是“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选项表述绝对。
D.“只要……就可感受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建筑艺术之韵”错,原文“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选项改变了句子关系,表述绝对。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C.“体现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动作性美感”错,原文信息是“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最根本的在于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就好比……华尔兹圆舞曲了……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可见华尔兹圆舞曲以连续排列的节拍强调节奏和韵律的重要性。
6.C
7.B
8.①同桌摆弄塑料铅笔盒使得香雪对自己的木铅笔盒感到难为情,表现出台儿沟的贫穷给她带来的自卑感;
②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③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表现出她的倔强和自尊;
④香雪把盛擦脸油的小盒放入铅笔盒,表现出她愿望实现后的快乐和满足;
⑤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表现出香雪拿到铅笔盒独自回来的骄傲和见到姐妹们后的激动。
9.①山里与山外两个世界、古老与现代两种文明的接触与碰撞,靠的是这一分钟;
②主人公香雪的蜕变,靠的也是这一分钟。因为这一分钟,香雪上车被带走,最终完成了从自卑柔弱到自信强大的转变;
③作者借助这紧凑的一分钟,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渴望和喜悦。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头脑精明、擅长算计的性格特点”错误,从她们换的东西是挂面、发卡、尼龙袜等内容来看,小说写台儿沟的姑娘们做买卖,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对外面新鲜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小说善于借助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错误,小说主要是展现台儿沟姑娘们的生活,表现人性之美,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10.C
11.B
12.D
13.(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2)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14.①跟随老师,学习知识,明白道理。②老师无贵贱长少之分。③不断求学,能者为师。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师道之不复”意思是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是“知”的内容,此处表示强调,中间应断开,故排除AD;
“今其智”意思是“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中心词是“智慧”,为名词,很明显句意不完整,故在此处不能停顿,排除B。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说法错误,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同时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手法”分析有误,没有比喻论证。如文中“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选取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等,找不到比喻论证。
故选D。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15.B
16.①“独登台”,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望远,面对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象而感叹。②“万里”“无边”等表明诗人独知宇宙人生之悲怆。③“多病”“艰难苦恨”等表明诗人独自承担生活多艰、国家多难的情怀。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直接抒发”错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这是借景抒情。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独”有独自、孤独的意思,此处写诗人独自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面对前两联所写的萧瑟的秋景而陷入思考,发出感叹。
“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表明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受着这一切。
诗人此时“多病”,一生当中疾病缠身,独自承受着身体的伤痛,承担着生活的艰难。还有“艰难苦恨”,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独自承担国家多难的痛苦。
17.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卷起千堆雪气吞万里如虎枫叶荻花秋瑟瑟梧桐更兼细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鹿、崖、须、荻、瑟、梧。
18.D
19.B
20.句子中用了三个“没有……怎能……”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加强了语势,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使表达更加有力。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对象是生活、现实。体会:体验领会,对象多是文件、方针、政策、指示、决策等的思想内容,又常是别人要表达的意思、感情、心理等。语境中与“时代”搭配,侧重对生活、现实的了解,应选“体验”;
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没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一般在句中作状语。语境中放在“同工匠精神……”一句中,应做谓语,选“不谋而合”;
素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一般后天获得。素质:事物本来的性质,一般是先天具有的。语境中有“人文”,应选“素养”;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挥洒自如:写文章、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随意运笔,不受拘束。语境是对技术的掌握,应选“炉火纯青”。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应先说“赞叹工匠”,再说“推崇工匠精神”,排除AC;
主客倒置,“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应改为“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排除AD。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先看构成,排比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画线句用了三个“没有……怎能……”,构成了排比;
再看效果,排比因为句子结构一致,句式整齐,因而会造成一定的气势,画线句表达就很有气势,加强了表现力;从内容上看,“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与“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与“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与“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三个层次层层递进,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运用排比表达使句子更有说服力。
21.C
22.但是肉眼不可见;能量特别高;就像大暴雨一样。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文说“比普通可见光的能量高成千上万倍”,说明此处是在进行对比,遵循话题一致的原则,排除BD;
后文说“伽马射线的能量却在10000eV以上,而且上不封顶”,这也是在进行对比,说明前文是在说某种东西的能量,排除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