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电竞logo > 江南游戏网页版网址 > 江南体育官方网站下载地址查询 >正文

2024台山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09-20

台山一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1.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 正统观念的左右

C. 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 情感倾向的影响

2. 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 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 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 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3.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4.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5. 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 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 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6.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 扩大地方权力 B.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 健全中央机构 D. 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7. 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 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 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 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 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8. 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9. 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朝贡贸易繁荣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白银大量流入 D.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10.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 ( )

A. 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B. 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C.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 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11.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的变化轨迹(图中“数目”为社会关注度)。下列描述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 洋务运动中先后出现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的热潮

B. 晚清政府通过开展自救运动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

C. 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 民族工业因政府优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12.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

A. 以学习西学为核心内容 B. 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 以挽救民族危亡号召 D. 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13. 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成为人们的历史常识。现代一些学者质疑这个传统观点,认为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形看,第二次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转折点。这是基于第二次战争( )

A. 推动统治者的制度变革 B. 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C. 导致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4. 1901年,敏锐的书商们将厚重的史籍简化、重组,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成为市场的“畅销书”,颇受应举“策论”士子的欢迎。据此推测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畅销的原因是( )

A. 近代新式教育推行 B. 史学价值得到重估

C. 人才选拔机制调整 D. 学习西方获得认同

15.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周学熙曾经两度出任财政总长。他凭借着袁世凯、徐世昌、熊希龄等政府要员的支持,以政府为后盾,积极贯彻“整理田赋,调整盐产,清理官产,施行烟酒公卖”“筹办实业银行和兴办工业”等财政方针。这些方针的实施( )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快速迅速 B. 推动了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反映了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 D. 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的入侵

16. 下表为民国初年-一些社会事件的统计。这些现象说明( )

时间

事件

民国初年

各种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多达300个,具有健全纲领或某一方面纲领者也多达35个

1915年

北京爆发了抵制“二十一条"的外交运动,80万人口的北京城,仅一次大规模的集会,人数就有30万;而在天津,连续几次大规模的集会,每次都在10万人以上,而当时天津总人口也不过70万人

20 世纪20年代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最初几批党员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

A.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 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C. 辛亥革命加速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D. 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

广西

河南

江苏

甘肃

云南

福建

浙江

广东

山东

陕西

嘉靖十年

嘉靖二十二年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

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

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

十六世纪中叶前后

万历元年(一五七三)

万历七年(一五七九)

隆庆、万历之际

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

直隶

湖北

山西

江西

辽宁

湖南

四川

台湾

贵州

安徽

天启二年(一六二二)

康熙八年(一六六九)

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

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

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

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

雍正年间

图1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

图2玉米在中国传播的路线

——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

材料二

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劝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宁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

乙: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

——摘编自《清史资料》第七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 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

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

程氏状词

“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

嘉庆上谕

“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

地方处理意见

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徵浙江棚民史料》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19.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台山一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几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几是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关键在于,他未能理解,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虞夏时代起,经商、西周迄春秋止(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因“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3.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题干第一则材料中,唐太宗的观点“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体现了唐太宗重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第二则材料中,朝廷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不同的赋税政策,也体现了朝廷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民族交往强调双向交流,题干仅体现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态度和政策,同时题干中唐太宗的态度和朝廷的做法,并非为了促进民族交往,而是为了稳定边疆和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题干中唐太宗的观点没有体现“因俗而治”,也没有涉及“民族政策”,不符合题目设问“集中体现了”,排除D项。故选B项。

5.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宝元元年(1038)到元丰元年(1078)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的客户人数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没有田产的客户占比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较为严重,因此客户比重上升,主户比重下降,A项正确;材料仅有不同地区人口的统计数据,没有对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地域经济差别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主户和客户,属于农业经济中的封建租佃关系,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项;土地兼并推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排除D项。故选A项。

6.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7.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信息看,宋仁宗下令废后,遭到了御史和谏官的反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也就是两个机构不能联合起来奏对,应该各负其责。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古代家国一体,皇帝的家事即国事,不能说不容置疑,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御史和谏官的行为遭到了皇帝的强力反击,维护了皇帝的权威,排除B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不能说宰相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8.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强调的是朝鲜、日本的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方行为,与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四书五经等内容属于朱子学,在明代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日本,因此在当时的日本和朝鲜,这并不属于先进思想。徐皇后所制的两本书也主要是女德之类,也谈不上先进性,排除C项。故选D项。

9.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新国家之思想”是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显然这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项正确;A项错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从战争以后就开始了,并非从太平天国运动材料开始,排除A项;《资政新篇》中的思想并没有突破了中体西用,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看出,1895—1899年、1901—1911年出现了两个高峰期,这与晚清政府推行的“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时间相吻合,而这两个运动均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冲击下,不得不进行的自救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已经破产,排除A项;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但这一变化无法解释图中的曲折现象,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1895—1911年和1912—1919年两个时期,与图中的两个高峰期不对应,排除D项。故选B项。

12.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有关,都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B项正确;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以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有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不属于三者的共同点,排除C项;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并不以反封建专制为最终目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政府统治兴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民用和军用企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经济、教育、军事的近代化,D项正确;推动清政府制度变革是戊戌变法,排除A项; 第二次战争没有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B项;宗藩关系逐渐解体与开启近代化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01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书商和士子皆关注介绍西方历史的书,结合1901年清末新政的史实,可推测书商与士子并非是主动关注西方历史,而是为了应对科考政策的调整,以求盈利或考取功名,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畅销书的购买者是“应举‘策论’的士子”,说明材料中的现象受科举的影响,不是因为新式教育的推行,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科考政策调整引发西方史书畅销,并非史学价值的重估,排除B项;学习西方获得认同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周学熙任财政总长期间,积极贯彻发展实业等方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入侵,D项正确;材料只是采取了发展经济的方针,并不能看出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排除A项;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不能反映此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及其影响。材料“民国初年,各种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多达300个,具有健全纲领或某一方面纲领者也多达35个”,这表明辛亥革命为民国初年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许多政党的创立,准备了环境条件,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1915年,北京爆发了抵制‘二十一条’的外交运动……”可以说,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对人民民主权利的确认,为促进中华民族思想从“自在”转向“自觉”提供了启蒙条件。总之,这些现象足以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它大大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由来,排除A项;“曲折性”及“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

17. 【答案】(1)特征:传播时间长,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传入路径多,种植范围广,从沿海、边疆逐渐到全国各省;各省的引种时间与传播路径有关。

(2)甲方提倡:清朝初年,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用途广、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可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所以,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提倡种植玉米,以缓解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

乙方禁止: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大量种植玉米,破坏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粮食生产;所以,清朝一些地方官员禁种玉米,以加强对流民的控制,减少自然灾害。

认识:清朝的地方官员对玉米种植的态度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给、稳定社会秩序为出发点,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据材料一图1可知引种年代从嘉靖十年持续到雍正年间,得出传播时间长,传播速度逐渐加快;据材料一图1“省份”栏可知其省份分布广泛,得出传入路径多,种植范围广,从沿海、边疆逐渐到全国各省;据图2可看出东南地区的引种是从沿海地区来,西北地区则是通过欧亚商道,得出各省的引种时间与传播路径有关。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据材料二“劝民种植”可知甲方提倡种植玉米;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初年由于取消人头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膨胀,直接导致人地矛盾突出;而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加上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用途广、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可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能够快速的缓解人地矛盾的问题,缓解人口压力,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甲方提倡种植玉米。据材料二“禁种苞芦”可知乙方禁止种植玉米;据材料二“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可知,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而大量种植玉米等作物一方面聚集了更多流民,另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粮食生产;所以,清朝一些地方官员禁种玉米,以加强对流民的控制,减少自然灾害。

认识:国家政策始终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政策的内容会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调整,清朝的地方官员对玉米种植的态度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给、稳定社会秩序为出发点,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18. 【答案】(1)【参考答案】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

(2)【参考答案】从中央到地方重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宗族治理的色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代。据材料“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可知,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据材料“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可知,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代。据材料“嘉庆上谕”“地方处理意见”可知,从皇帝到地方的重视;据材料“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可知,法律与教化的结合;据材料“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可知,宗族治理的色彩。

19.【答案】(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属于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可知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小问2详解】

本题属于解释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根据材料“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根据材料“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20. 【答案】[参考示例一]
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
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参考示例二]
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
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
[参考示例三]
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
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蕃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
[参考示例四]
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
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的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的国家政策、儒佛思想的传播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关于阐释可从东汉时期,社会稳定、政府推行德政,以儒治国、对孝悌和名节的鼓励、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民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晚清时期民德降至冰点,这主要和外国侵略、政局动荡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关于阐释可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国内农民起义及清政府对百姓的盘剥等角度分析对民德降至冰点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关于阐释可从东汉初年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察举制的标准及党锢之祸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公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公德的发展水平不一,这主要和国家政局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对儒学的影响、明清易代对明清之际新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社会公德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点击查看江南体育官方网站下载地址查询更多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