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电竞logo > 高校招生 > 招生计划>

2024年成都理工大学各省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

时间: 招生计划

2024成都理工大学在河北招生计划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6人,投资学专业招生3人;在吉林招生计划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2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招生2人;在江西招生计划中,工商管理专业招生2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招生8人;在甘肃招生计划中,翻译专业招生2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招生6人。

2024成都理工大学在各省招生计划

2024成都理工大学在河北招生计划专业

批次 学科 院校名称 招生方向 专业名称 选科 计划人数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化学 6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投资学 不限 3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地球物理学 化学 6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土木工程 化学 6
本科批 历史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投资学 不限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 化学 4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软件工程 化学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地质工程 化学 5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地理信息科学 化学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化学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社会学 不限 4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化学 9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商务英语 不限 6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英语 不限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普通类 会计学 不限 2

2024成都理工大学在吉林招生计划专业

批次 学科 院校名称 招生方向 专业组 专业名称 选科 计划人数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网络空间安全 2
本科批 历史 成都理工大学 2 旅游管理 不限 4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化学工程与工艺 3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石油工程 6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3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地球物理学 3
本科批 历史 成都理工大学 1 工商管理 不限 5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5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6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机械工程 4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地质学类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行星科学 1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3 会计学 不限 4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4 土木工程 4

2024成都理工大学在江西招生计划专业

批次 学科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选科 计划人数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 不限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资源勘查工程 8
本科批 历史 成都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类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 4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计算机类 5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工程管理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石油工程 4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储运工程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资源勘查工程 4
本科批 历史 成都理工大学 法学 2
本科批 历史 成都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6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行星科学 1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物联网工程 2
本科批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 4

2024成都理工大学在甘肃招生计划专业

批次 学科 院校名称 招生方向 专业名称 选科 计划人数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翻译 不限 2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资源勘查工程 化学 6
本科批(C段) 历史 成都理工大学 日语 不限 2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类 不限 2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石油工程 化学 5
本科批(C段) 历史 成都理工大学 会计学 不限 3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 化学 4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 4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 化学 4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化学 2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 化学 2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商务英语 不限 2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建筑类 地理 3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物流管理 不限 2
本科批(C段) 物理 成都理工大学 核工程类 化学 4

成都理工大学师资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成都理工大学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强校之本,坚持把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兴校之基,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对标“四有”好教师标准,以“立师德、提总量、调结构、重培养、转机制、强服务”为工作思路,通过深化人才引培制度改革、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激励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为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一批学科队伍成长为优秀创新团队,一批综合素质优良的青年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发展呈现量质齐增的良好局面。

Baidu
map